第87章 守亲志远 传统孝道的当代思辨(4 / 9)
部分老人由于不熟悉智能设备的操作,无法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反而加剧了与子女的隔阂。
例如,一些老人不会使用视频通话软件,只能通过电话与子女联系,无法看到子女的面容;还有些老人在面对智能手机的各种功能时感到困惑和无助,产生被时代抛弃的感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海某社区开展“数字反哺”
活动,组织年轻人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包括视频通话、微信支付、网上购物等功能。
通过这种方式,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增强代际之间的情感连接,让数字化技术真正成为促进家庭和谐的工具。
(三)职业展与家庭责任的冲突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巨大,使年轻人在职业展与家庭责任之间难以抉择。
以深圳某科技企业为例,“996”
工作制在这里成为常态,员工每天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几乎没有时间顾及家庭。
一位产品经理在接受采访时无奈地说:“母亲生病住院时,我正负责一个重要项目,项目进度紧张,根本无法及时返乡照顾她。
我只能通过支付高额护理费,请专业护工照顾母亲,以此来弥补内心的愧疚。”
这种现象引了广泛的社会反思:在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如何平衡家庭责任?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部分企业开始推行“孝亲假”
制度。
如日本丰田公司设立“家庭关怀假”
,员工可因父母健康问题申请额外假期,且假期期间工资照。
这种制度的出现,为员工在家庭和工作之间找到平衡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目前在我国,类似的制度尚未得到广泛普及,年轻人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职业展与家庭责任的冲突中艰难前行。
四、跨文化视角下的家庭伦理
(一)东亚文化圈的孝道传承
日本的“家族制度”
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家庭观念中强调对长辈的尊重和服从。
nhk的一项调查显示,62的日本年轻人认为“在父母身边尽孝是重要的”
。
然而,随着少子化和老龄化加剧,日本社会出现了“无缘社会”
现象,许多老人独居生活,缺乏子女的陪伴和照顾。
尽管如此,日本在传承孝道方面也有一些独特的做法,如企业会为员工提供“敬老日”
假期,鼓励员工回家探望父母;社区设立老年活动中心,为老人提供社交和娱乐场所,缓解他们的孤独感。
韩国将“孝”
写入《国民教育基本法》,从法律层面保障孝道的传承。
每年,韩国都会举行盛大的“孝道日”
活动,子女会回家陪伴父母,为父母准备丰盛的饭菜,赠送礼物,表达感恩之情。
尔大学的研究表明,接受孝道教育的青少年,对家庭的责任感显着增强。
但与日本类似,韩国年轻人也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平均回家探亲次数从2010年的每年62次降至2020年的38次,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同样面临挑战。
(二)西方家庭伦理的差异
在欧美国家,个人主义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子女成年后独立生活是普遍现象。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75的年轻人在18岁后搬离父母家,前往其他城市学习、工作和生活。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亲情淡漠。
在感恩节、圣诞节等重要节日,家庭成员会从各地汇聚在一起,共同庆祝,享受团聚的时光。
此外,西方家庭注重平等和尊重,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朋友,他们在决策时会相互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