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志道忘物方为真士(4 / 7)

加入书签

此后,他拒绝了住持职位的邀请,依然在岭南山区传法,身着粗布麻衣,以野菜为食,却凭借着对佛法的深刻领悟和无私的传教精神,使南宗禅法扬光大。

虽然佛教通过修行达到心灵解脱的路径,与儒家通过道德实践实现精神升华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都倡导人们越对物质欲望的执着,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可谓殊途同归。

在现代消费主义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我们重新审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视角。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当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人们理应追求更高层次的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即对尊严、价值和理想的追求。

然而,现实中许多人却陷入了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所说的“符号消费”

陷阱。

在消费社会中,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更成为了一种象征身份和地位的符号。

人们为了追求奢侈品所代表的社会地位和他人的认可,盲目购买出自身实际需求的商品,将物质符号等同于自我价值,在对物质的盲目追逐中逐渐丧失了自我。

此时,重温孔子“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的教诲,能够帮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重新审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摆脱物欲的束缚,回归生命的本真意义。

四、现实世界的观照:当代社会的精神困境与突围

在物质高度达的当代社会,“耻恶衣恶食”

的现象以更加隐蔽和多样化的形式呈现。

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炫富行为变得更加便捷和广泛。

打开短视频平台,时常能看到一些网红为了展示奢侈品,精心拍摄价值百万的名表、限量版包包,甚至举办奢华派对,这些内容往往能引大量粉丝的追捧和羡慕。

直播带货行业的兴起,也滋生了部分不良现象,一些主播为了追求流量和销售额,夸大产品功效,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者冲动消费。

这种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不仅导致个人价值观的扭曲,使人们将幸福和成功简单地等同于物质财富的积累,还催生了“精致穷”

“月光族”

等社会现象。

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642的受访者认为身边存在因过度消费而陷入经济困境的人,这一数据充分反映了当前社会中物质主义盛行所带来的问题。

然而,即便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依然有许多人坚守着精神的高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士志于道”

的精神。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放弃了北京优渥的生活条件,毅然扎根大漠50余载。

莫高窟地处西北荒漠,工作环境极为艰苦,夏天酷热难耐,地表温度常常高达50摄氏度以上,冬天寒风刺骨,最低气温可达零下20多摄氏度,居住条件也十分简陋。

但樊锦诗从未有过怨言,她带领团队运用数字化技术,对莫高窟的壁画和文物进行高精度扫描和数字化存储,让千年壁画“活”

起来,为敦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做出了卓越贡献。

正如她所说:“我心归处是敦煌”

,这份对文化事业的执着与热爱,正是当代“士志于道”

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场上,“志于道”

的精神更是熠熠生辉。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来,武汉成为疫情重灾区。

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不顾个人安危,逆行武汉,在高铁餐车上闭目小憩的照片感动了无数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