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择仁而处方得真美(2 / 6)

加入书签

合孩子的教育,再次迁居。

最终,他们搬到了一所学堂附近,学堂中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先生讲述的圣贤之道,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孟子的心灵。

孟子受到良好学习氛围的熏陶,开始认真读书,研习礼仪。

正是孟母“择仁而处”

的明智选择,为孟子日后成为一代圣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故事生动地展现了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也让我们看到,选择与仁德、好学的环境相伴,才能更好地培养自身的品德与才能。

“管宁割席”

的典故背后,折射出人性的抉择与坚守。

管宁和华歆本是同窗好友,二人曾一同在园中锄菜,见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动锄头,视若瓦石,华歆却将金子拾起,看了看才扔掉。

这个细节中,管宁内心对物质的淡泊,与华歆对金子短暂的贪恋形成鲜明对比。

后来,两人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为所动,继续专心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出去观看。

华歆眼中流露出的羡慕与向往,在管宁看来,是对功名利禄的追逐,背离了求学问道的初心。

管宁认为华歆见利动心、慕官虚荣,并非志同道合之人,便割断席子与之断交。

管宁的这一行为,看似决绝,实则是他对“仁”

的坚守,以及对身边环境的慎重选择。

他明白,与品德高尚、志向远大的人相处,才能不断提升自己;若与追逐名利、心性浮躁之人同行,难免会受到不良影响。

(二)中外历史案例的对比与印证

在西方历史中,也不乏类似“里仁为美”

的事例。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办的学园,聚集了众多追求真理、热爱智慧的学者。

学园的环境自由开放,大家围绕哲学、数学、天文学等学科展开深入探讨。

在这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培养出了亚里士多德等伟大的思想家。

学园的氛围强调对知识的尊重和对真理的追求,这与“里仁为美”

中对良好环境的追求不谋而合。

不同的是,西方更侧重于理性思维的培养,而东方儒家思想下的“仁”

则更注重道德伦理的熏陶,但都体现了环境对人的成长和展的重要性。

中国近代,梁启、谭嗣同等维新派人士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救国救民之道。

他们在万木草堂讲学,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在这个充满革新精神的环境中,学子们受到感染,纷纷投身于变革运动。

这一群体的形成与展,正是“里仁为美”

的体现,志同道合的人汇聚,相互影响,推动社会进步。

三、现代社会:“里仁为美”

的多元呈现

(一)生活场景中的具体体现

在校园环境里,学习氛围浓厚的班级犹如知识的沃土。

同学们相互鼓励、互相帮助,共同探讨难题。

某重点中学的一个班级,同学们自组成学习小组,每天课后都会聚在一起讨论课堂上的疑难问题。

遇到有同学成绩下滑,其他同学会主动帮忙分析原因,制定学习计划。

在这种互帮互助的氛围下,整个班级的成绩在年级中始终名列前茅。

而在一些纪律松散、学风不佳的班级,学生们课间沉迷于网络游戏,上课交头接耳,抄袭作业成风,即使原本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也可能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

这鲜明的对比,凸显了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巨大影响。

工作场所同样是“里仁为美”

的重要体现领域。

在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项目组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