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以仁立身方得从容(1 / 6)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暮色渐浓,城市的霓虹次第亮起,街道上行人行色匆匆,有人眉头紧锁为生计奔波,有人笑容满面享受生活的惬意。
在这熙熙攘攘的世间百态里,孔子那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悄然浮现于脑海,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人性在困境与安乐中的不同抉择,也揭示了“仁”
作为立身之本的深刻内涵与永恒价值。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短短十余字,精准地勾勒出缺乏仁德之人的生存困境。
“约”
,可理解为贫困、困顿的处境;“乐”
,则代表安逸、享乐的环境。
对于不仁者而言,身处困境时,因内心缺乏坚定的道德支撑和精神信仰,往往难以坚守正道,容易为了摆脱困境而不择手段;而在安逸享乐之中,又会沉溺于欲望的满足,迷失自我,无法长久地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仁者安仁”
,是说有仁德的人安于行仁,将“仁”
视为内心的准则和生活的方式,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能坚守本心;“知者利仁”
,则表明有智慧的人认识到“仁”
的价值,能够从行仁中获得长远的利益,所以主动践行“仁”
道。
这一观点,不仅深刻地剖析了人性的本质,更为我们指明了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方向。
一、不仁者:困境与安乐中的迷失
(一)困境中的挣扎与堕落
在历史的长河中,因不仁而在困境中迷失自我的例子不胜枚举。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赵高身为宦官,却在权力的诱惑下,丧失了基本的仁德与忠诚。
面对秦二世统治下的内忧外患,他不仅没有辅佐君主稳定局势,反而为了一己私利,指鹿为马,排除异己,霍乱朝纲。
在国家陷入困境时,他不是想着如何解救百姓于水火,而是通过阴谋诡计谋取更大的权力,最终加了秦朝的灭亡。
他的行为,正是不仁者在困境中为求自保、追逐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典型写照。
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现象。
一些人在经济困难时,选择了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的道路。
他们或许是因为生活所迫,但根本原因在于内心缺乏仁德的约束,没有坚守住道德的底线。
例如,曾有报道称,某些失业人员为了获取钱财,组成诈骗团伙,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以虚假的保健品推销进行诈骗。
这些人在困境中,放弃了良知,将罪恶的手伸向了弱势群体,不仅给他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让自己陷入了更深的困境,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二)安乐中的沉溺与迷失
当不仁者处于安乐的环境中时,同样难以抵御欲望的诱惑,容易陷入堕落的深渊。
唐玄宗李隆基在统治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了鼎盛。
然而,在取得辉煌成就后,他逐渐沉迷于享乐,宠信杨贵妃,重用杨国忠等奸佞之臣。
在安逸的生活中,他忘却了治理国家的责任,不再励精图治,导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引了安史之乱。
曾经繁荣昌盛的大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百姓也陷入了战乱的痛苦之中。
唐玄宗的例子生动地展现了不仁者在安乐中丧失进取之心,被欲望蒙蔽双眼,最终走向衰败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一些人在财富和地位面前迷失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