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评孔子论管仲 器小与礼失之思(1 / 8)

加入书签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

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

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暮色漫过曲阜的城垣时,孔子或许正对着案头竹简微微蹙眉。

当弟子们提起那位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管仲,他吐出的“器小”

二字,像一颗石子投入深潭,激起千层涟漪。

这简短的评价,跨越千年时光,依然在思想的长河中回响,引得后世无数人驻足思考,试图探寻孔子话语背后的深意。

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评判,更折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理想的激烈碰撞,其影响贯穿中国数千年的思想演进与文明展。

一、管仲:乱世中的变革者与僭礼者

(一)春秋乱世的时代图景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的迹象早已显露无遗。

自周平王东迁洛邑,曾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的大一统格局逐渐瓦解。

各诸侯国的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周王的权威一落千丈,诸侯们不再完全听从王室号令,“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成为时代的常态。

此时的中原大地,战争频繁,各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不断动兼并战争。

据统计,春秋时期大小战争多达数百次,平均每年都有几场战事生。

在这样动荡不安的局势下,各诸侯国纷纷寻求变革图强之道,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展。

在经济层面,井田制逐渐走向衰落。

随着生产力的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得开垦荒地成为可能,大量的私田被开垦出来,原有的土地国有制度受到冲击。

商业活动也日益活跃,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城市逐渐兴起,临淄、邯郸、郢等城市成为当时重要的商业中心。

社会阶层也生了深刻变化,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商人阶层逐渐崛起,他们渴望打破旧有的贵族垄断,获取更多的政治和经济权力。

文化领域同样呈现出多元展的态势。

周王室的文化垄断被打破,学术下移,“士”

阶层开始崛起。

这些士人们四处奔走,传播自己的学说和思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不同的学派针对社会变革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儒家倡导恢复周礼,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墨家提倡兼爱非攻,道家追求无为而治,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为中国古代思想的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管仲的崛起与齐国霸业

管仲的早年经历充满了艰辛与坎坷。

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生活贫困,为了维持生计,他做过商人,与鲍叔牙一起合伙经商。

在经商过程中,管仲展现出了非凡的商业头脑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生意并非一帆风顺,管仲甚至多次被人误解和指责。

但鲍叔牙始终相信管仲的才能,对他不离不弃,这份深厚的友谊也成为了管仲人生中的重要支撑。

后来,管仲辅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齐国国君之位。

在这场政治斗争中,管仲曾箭射齐桓公,险些致其于死地。

但齐桓公不计前嫌,在鲍叔牙的极力推荐下,毅然决定重用管仲。

这一决策展现了齐桓公的雄才大略和宽广胸怀,也为管仲施展自己的抱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管仲担任齐国相国后,开始了一系列大刀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