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禘说玄机掌映天下理(2 / 6)

加入书签

耗时长达两月,且酿造过程需严格遵循“三蒸三酿”

古法,以确保酒液香气醇厚。

在《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类似酿酒工艺,从原料的浸泡、蒸煮,到酵过程中的温度控制,都有严格要求。

牺牲必须选用毛色纯正、无瑕疵的牛羊,且需经太卜用龟甲占卜,确认其合乎礼制方可使用,占卜时的裂纹走向、灼烧声音都被视为神灵旨意的显现。

在陕西周原遗址的考古掘中,曾出土大量用于占卜的龟甲和牛骨,上面的卜辞清晰可见,为研究周代祭祀占卜提供了珍贵资料。

祭祀当日,整个过程更是庄重而繁琐。

天子在祭祀前十日进入斋宫,期间实行“五戒”

——戒荤、戒色、戒乐、戒妄言、戒杂思,通过一系列净化仪式,使身心达到虔诚状态。

斋宫的布置也极为讲究,四周种植松柏,营造出肃穆的氛围,室内陈设简单朴素,以助于天子静心修行。

天未破晓,三十六名乐师奏响《肆夏》之乐,乐声由编钟、编磬、埙等乐器交织而成,悠扬肃穆。

天子身着绣有十二章纹的冕服,冕冠垂旒十二串,手持刻有云雷纹的玉圭,在八名“傧相”

的引导下走向祭坛。

每一步行走的距离、步伐的节奏都有严格规定,体现着“礼以节行”

的理念。

据《礼记?玉藻》记载,天子行走时,应“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

,要求行走时玉佩出的声音要节奏和谐,以此彰显天子的威仪。

迎神环节,赞礼官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祈求天地神灵降临;灌鬯作为核心环节,天子手持玉瓒,将郁鬯之酒缓缓浇灌于地,动作需舒缓如行云流水,稍有偏差便会被记录在《祭仪考》中。

灌鬯之礼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酒液渗入土地,寓意着将人间的敬意传递给神灵,同时也祈求神灵降下福祉。

献牲环节,需严格遵循“左胖右胖”

的摆放规则,牛、羊、豕三牲按“太牢”

规制陈列,其内脏、骨骼的切割方式都有明确规范。

最后的读祝文环节,祝官需用“雅言”

诵读,声调高低、语快慢皆有定制,祝文内容除歌颂祖先功德外,还需包含对国家未来的祈愿,这些祝文往往被刻在简牍上,作为重要文献保存于宗庙。

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曾出土过类似祭祀祝文的残片,虽年代晚于周代,但仍可从中窥见古代祭祀文书的格式与风格。

二、欲言又止:孔子“不知”

背后的深意

(一)政治避忌与治学严谨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僭越礼制的现象屡见不鲜。

鲁国作为周公的封国,本应是周礼的坚定守护者,但鲁君却多次僭行禘祭,这种行为违背了周礼的规定。

孔子作为周礼的推崇者,深知谈论禘祭可能会涉及到鲁国君主的违礼行为,引不必要的麻烦。

《礼记?郊特牲》记载鲁君祭祀时出现“台门而旅树,反坫,绣黼,丹朱中衣”

等僭越行为,将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的礼仪元素用于自己的祭祀活动。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言论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灾祸,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因批评卫灵公用人不当而被迫离开卫国,这些经历让他更加谨慎。

因此,以“不知也”

回应弟子,实则是一种避祸的无奈之举。

同时,这也体现了孔子审慎的治学态度。

禘祭之说在当时可能存在多种解释和版本,而且由于年代久远,文献缺失,很多细节已难以考证。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先秦时期关于礼制的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