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礼崩之际观禘之叹(2 / 6)

加入书签

孔子“三月不知肉味”

舞者分为文舞与武舞,文舞持龠、翟,武舞持干、戚,八佾之舞需严格按照“左旋右抽”

的舞步行进,每一个手势、步伐都与音律精准配合,形成天人合一的祭祀氛围。

2019年,河南考古队在新郑郑韩故城遗址出土的编钟,经复原演奏后,为我们还原古代禘祭乐舞的音律提供了实物依据。

(二)禘祭背后的政治与文化内涵

禘祭在周代政治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通过祭祀,天子构建起“君权神授”

的合法性叙事。

《尚书?召诰》中“皇天上帝,改厥元子”

的记载,将天子描绘为天帝之子,而禘祭正是这种神权政治的具象化表达。

在祭祀过程中,诸侯、贵族按照公、侯、伯、子、男的爵位高低排列,使用不同规格的礼器: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这种等级分明的仪式安排,强化了宗法制度下的尊卑秩序。

鲁国作为周公后裔的封国,本应是周礼的坚定守护者,但在春秋时期,鲁君多次僭行禘祭,甚至出现“跻僖公”

的违礼事件。

据《左传》记载,鲁文公将本应在昭穆制度中处于下位的僖公提升到闵公之上,严重破坏了祭祀的秩序。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礼制的挑战,更是试图通过祭祀提升自身政治地位,从侧面反映出禘祭在政治博弈中的重要性。

类似现象在其他诸侯国也屡见不鲜,如楚国本为子爵,却自称为王并举行禘祭;宋国作为殷商后裔,也在祭祀中使用天子规格的乐舞,这些僭越行为加了周礼的崩坏。

从文化层面看,禘祭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基因。

“慎终追远”

的观念通过祭祀仪式代代相传,《论语?学而》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的论述,揭示了祭祀对道德教化的作用。

禘祭中的祝文、乐舞等元素,构成了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祝文作为祭祀文献,不仅记录家族历史,还蕴含着古代的哲学思想与价值观念。

例如,现存的《周颂》部分诗篇,便是禘祭祝文的文学化呈现,其中“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等句,表达了对天命的敬畏与对祖先德行的赞颂。

乐舞则融合了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历史教育功能。

以《大武》之舞为例,其通过六个段落,再现了武王伐纣的历史场景:第一段表现战前的准备,第二段展现战斗的激烈,第三段象征灭商,第四段寓意平定南方,第五段表示周公、召公的分治,第六段则是胜利后的欢庆。

这种通过艺术形式传承历史的方式,使禘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禘祭还体现了“天人合一”

的宇宙观,祭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旨在达成人与自然、人与祖先的和谐沟通。

二、礼崩乐坏:禘祭仪式的衰微之路

(一)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与礼制冲击

春秋时期,周王室东迁洛邑后,政治权威急剧下降。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平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

,形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的局面。

经济上,铁制农具与牛耕技术的推广,使井田制逐渐瓦解。

《春秋谷梁传》中“初税亩”

的记载,标志着土地私有化的开始。

新兴地主阶级和商人阶层崛起,他们凭借财富积累,试图打破旧有的等级秩序。

例如,卫国商人吕不韦通过政治投资,成为秦国丞相,这种“以富僭贵”

的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