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文献阙如处文明溯流光(2 / 7)
?”
等记载,生动展现了占卜在商王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殷商的宗庙祭祀更是一场宏大的视觉盛宴。
在宗庙中,商王率领贵族们向列祖列宗献上丰盛的祭品,同时演奏庄严的礼乐。
青铜礼器在烛光的映照下闪烁着神秘的光芒,不同等级的贵族使用不同规格的礼器,觚、爵、斝等酒器,鼎、簋等食器,严格区分着身份地位。
这种通过礼仪制度构建的等级秩序,维系着殷商王朝的统治。
但随着周人“小邦周克大邑商”
,殷商的礼仪文化遭遇重创。
周公制礼作乐,将殷礼中的部分元素融入周礼,而更多的则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湮没。
除了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殷商时期的文献载体还有陶器、玉器等。
在一些出土的陶器上,现了刻划的文字或符号,虽然这些文字数量较少且难以解读,但它们为研究殷商文字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
玉器在殷商祭祀中也具有特殊地位,玉璋、玉琮等玉器不仅是祭祀用品,还可能象征着权力和身份。
妇好墓中出土的大量玉器,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其中一些玉器上雕刻有复杂的纹饰,这些纹饰可能与殷商的宗教信仰和礼仪制度有关。
对甲骨文的深入研究还现,商人有着严密的祭祀周期,他们将一年划分为若干个祭祀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祭祀对象和仪式。
例如,在“周祭”
制度中,商王按照一定的顺序对祖先进行祭祀,祭祀周期长达一年,涵盖了所有重要的祖先。
这种祭祀制度不仅体现了商人对祖先的崇敬,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结构。
此外,学者们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还复原了一些殷商时期的历法和节气,这对于了解殷商的农业生产和礼仪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春秋乱世的文明守望:孔子的文献焦虑与文化使命
(一)礼崩乐坏的时代困局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成为常态。
鲁国的季氏僭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
,这种公然违背礼制的行为,在当时并非个例。
各诸侯国纷纷突破周礼的限制,在祭祀、朝聘、丧葬等礼仪活动中肆意妄为。
原本象征等级秩序的礼器,也被随意使用和僭越。
例如,郑国的子产铸刑鼎,将法律条文公之于众,这一行为虽然具有进步意义,但也冲击了传统的礼制观念,使得礼仪制度的权威性受到严重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秩序陷入混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
不同阶层的人们对礼仪的理解和遵循出现了严重分歧,原有的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逐渐瓦解。
以齐国为例,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
的旗号称霸诸侯,表面上维护周王室的权威,实际上却在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对周礼的遵守也只是流于形式。
在外交场合,各国诸侯常常违背礼仪规范,互相欺诈、争夺利益。
例如,在会盟活动中,一些诸侯不遵守约定,私自结盟或毁约,导致会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同时,随着经济的展和社会的变革,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商人阶层崛起,他们对传统的礼仪制度提出了挑战。
这些新兴阶层追求财富和权力,不再满足于旧有的等级秩序,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打破传统礼仪的束缚。
例如,一些商人通过贿赂贵族,获取了参与高级礼仪活动的资格,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这种社会阶层的变动,进一步加剧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二)文献阙如的学术困境
孔子对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