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以德礼治国启和谐新篇(1 / 6)

加入书签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的这一经典论断,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如黄钟大吕,振聋聩,为我们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理政理念及其带来的迥异结果。

在这句话中,孔子清晰地指出,若单纯依靠政令来引导民众,凭借刑罚来约束民众,民众虽能避免犯罪,却难以形成真正的羞耻之心;而倘若以道德来引导民众,用礼义来规范民众,民众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还能自觉地归服于正道。

这一思想深刻地反映了孔子对以德治国、以礼育人的高度推崇,时至今日,依然散着熠熠生辉的智慧光芒,对我们的社会治理、道德建设等诸多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让我们先深入探究“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这一治理模式。

在人类社会展的历程中,政令与刑罚无疑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政令为民众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规范与指引,刑罚则是对违反政令者的惩戒,以此威慑潜在的违法犯罪行为。

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情境下,这种治理模式确实能够在短期内取得显着的成效,使社会秩序迅得以稳定。

例如,秦朝在统一六国之后,制定了极为严苛的法律,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农业生产、商业交易到军事管理、民众言行,都有细致入微且严苛的规定。

对于违反法律者,施以残酷的刑罚,如腰斩、车裂、黥刑等。

在这种“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的强力治理下,秦朝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统治秩序,国家机器得以高效运转,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如长城、阿房宫等得以顺利推进。

然而,这种治理模式的弊端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

由于过度依赖政令与刑罚,忽视了道德与礼义的教化作用,民众只是出于对刑罚的恐惧而被动地遵守政令,内心并未真正认同和接受这些规范。

一旦刑罚的威慑力稍有减弱,或者社会出现动荡,民众很容易就会突破法律的约束,违法犯罪行为便会大量涌现。

而且,长期生活在高压的法律环境下,民众的人性被压抑,社会缺乏温情与和谐,矛盾不断积累。

最终,在陈胜、吴广起义的烽火中,秦朝这座看似坚不可摧的大厦迅崩塌,仅仅维持了短短十五年的统治。

秦朝的兴衰历程深刻地警示我们,单纯依靠政令与刑罚来治理国家,虽能收一时之效,但难以实现长治久安,无法真正赢得民心,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的治理理念。

道德,作为一种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能够深入民众的内心,激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其从内心深处认同并践行正确的行为规范。

礼义,则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一系列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引导民众在日常生活中遵循道德要求,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当一个社会以道德为引领,以礼义为规范时,民众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羞耻之心,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西周时期堪称践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的典范。

西周初期,周公旦制礼作乐,构建了一套完备的礼仪制度体系。

这套礼仪制度涵盖了祭祀、朝聘、丧葬、婚嫁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而细致的规定。

例如,在祭祀仪式中,从祭品的选择、祭祀的流程到参与者的服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