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践信恭亲道行义礼宗途(1 / 7)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这寥寥数语,恰似在历史长河中激起的层层涟漪,乍看波澜不惊,细品之下,却蕴含着极为深邃的为人处世哲理。
初次接触此句,或许只觉得是一些零散的道德劝诫,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深入剖析,便会惊觉它宛如一张紧密交织的人生指引大网,将“信”
“恭”
“亲”
与“义”
“礼”
“宗”
这些关键元素紧密相连,为我们在这纷繁复杂、充满诱惑与挑战的世间前行,提供了无比珍贵的行为准则与价值遵循。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这一观点犹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出“信”
与“义”
之间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有子的认知体系里,一个人所坚守的“信”
,绝非简单、随意的承诺,而应深深扎根于道德正义的肥沃土壤之中。
唯有如此,他口中说出的话语,才具备得以践行的坚实基础。
当我们许下诺言的那一刻,倘若这个诺言与道义的方向一致,契合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那么,我们便背负起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义务,必须全力以赴去履行它。
这不仅仅是关乎个人信誉的问题,更是对正义的坚定扞卫,是在向整个世界宣告我们对正确与美好的执着追求。
回溯历史的漫漫长路,众多仁人志士以他们的实际行动,为“信近于义”
这一理念作了生动且深刻的注脚。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楚国期间,曾郑重许下诺言:若日后两国不幸交战,晋军将主动退避三舍。
时光流转,晋楚两国最终在城濮摆开战场。
晋文公果不食言,毅然下令晋军后退九十里(一舍为三十里)。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在履行一个普通的诺言,但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动机,我们会现,这一行为彰显了晋文公对道义的深刻理解与坚守。
他深知,战争虽充满残酷与血腥,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摒弃基本的道义准则。
他的守信之举,如同一束明亮的光,穿透了战争的阴霾,不仅赢得了国内百姓由衷的赞誉,使民众对他的领导充满信心与敬意,更在各诸侯国之间树立起了晋国良好的形象。
在那个诸侯纷争、弱肉强食的时代,晋国凭借这一符合道义的行为,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为日后的崛起积攒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商业领域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广阔天地中,“信近于义”
更是企业得以立足、展的根本所在,宛如大厦的基石,支撑着企业的繁荣与辉煌。
徽商,作为中国古代声名远扬的商帮之一,始终将“诚信”
奉为经营圭臬,在复杂多变的商业活动中,坚定不移地坚守道义。
以徽商吴南坡为例,他在经营茶叶生意时,秉持着“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终不以五尺童子而饰价为欺”
的坚定信念,只卖真茶,绝不以次充好,用诚信为自己的商业之路铺就基石。
正是凭借这种将诚信与道义深度融合的经营理念,他的茶叶生意如日中天,规模不断扩大,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众多客户听闻他的诚信之名,纷纷慕名而来,愿意与他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徽商的成功,无疑是一个有力的例证,充分证明了在商业活动的舞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