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温良恭俭让德馨政自流(1 / 5)

加入书签

第12章温良恭俭让,德馨政自流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在华夏漫长的思想演进历程中,《论语》无疑是一座蕴藏着无尽智慧的宝库,其中所收录的诸多对话与箴言,历经岁月淘洗,愈散出深邃而迷人的光芒。

子禽与子贡关于孔子每至一国便能知悉其政的这段探讨,宛如宝库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人探寻其背后深意。

子禽满心疑惑地询问子贡:“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在子禽眼中,孔子的这一能力着实令人费解。

每到一个国家,孔子似乎总能迅且深入地了解该国的政治状况,这不禁让子禽思考,孔子获取这些信息,到底是主动去求取来的,还是他人主动告知的呢?这一疑问,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促使人们对孔子的处世智慧及影响力根源展开深入探究。

子贡给出了意味深长的回答:“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贡点明,孔子凭借温、良、恭、俭、让这五种高尚品德,赢得各国人士的敬重与信任,进而得以知晓各国政事。

孔子的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与常人的求取之道有着本质区别。

子贡的回应,恰似一把精巧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孔子人格魅力与处世哲学的大门。

“温”

,即温和,是孔子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要人格特质。

孔子的温和,绝非软弱可欺,而是源自内心的平和以及对世间万物的包容。

与人交谈时,他的语气总是轻柔舒缓,眼神中满是慈爱与关切,让人仿若沐浴在春日暖阳之中。

无论是面对位高权重的达官显贵,还是普通平凡的市井百姓,孔子皆能以温和态度相待,不卑不亢。

这种温和的态度,使他能够迅拉近与他人的距离,消除彼此间的隔阂。

在那个动荡不安、人心浮躁的时代,孔子的温和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干涸的心田,让大家在他面前能够毫无顾忌地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正因如此,各国的君臣百姓都乐于与孔子交流,向他倾诉国内政事,使他得以深入洞察各国的政治局势。

回溯历史,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国与蔡国之间陷入困境。

一行人被困多日,粮食断绝,随行弟子大多因饥饿而病倒。

然而,孔子却镇定自若,以温和的态度安抚弟子们的情绪。

他在困境中依旧讲学不辍,用舒缓的语调阐述自己的学说与理想,让弟子们感受到他内心的平和与坚定。

这种温和的力量,不仅稳定了众人的情绪,也让弟子们更加坚定地追随他。

后来,楚国得知孔子被困的消息,派兵前来救援。

楚国使者与孔子接触后,被他的温和气质所打动,回国后向楚王详细描述了孔子的为人。

楚王对孔子心生敬意,邀请他前往楚国,并与他深入探讨治国理政的问题。

孔子凭借自身的温和,在困境中赢得他人尊重与帮助,也为自己了解楚国政治情况创造了契机。

“良”

,意为善良,这是孔子品德的核心所在。

孔子心怀天下苍生,秉持仁爱之心,将善良的种子播撒在世间每一个角落。

他一生致力于推行“仁”

的学说,倡导人们关爱他人、互帮互助。

在孔子看来,善良不仅是个人的美好品德,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