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商鞅 变革时代的法家巨擘(3 / 6)
,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真的吗?那可太好了,我一定好好种地。”
商鞅还改革了秦国的行政区划,推行县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县,由国君直接任命县令进行管理。
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
在推行县制过程中,商鞅对县令的选拔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要求县令必须具备治理能力和廉洁品质,定期对县令进行考核,不合格者予以罢免。
商鞅还对秦国的税收制度进行了改革,统一了度量衡。
他制定了统一的税收标准,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统一度量衡则促进了商业的展,方便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
此外,商鞅还对秦国的民风民俗进行了改革,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在雍城,有一户人家,父子兄弟四人同挤在狭小的土坯房里,生活十分不便。
商鞅推行小家庭政策后,这家人分开居住,各自努力劳作,不仅改善了居住条件,家庭收入也大幅增加。
商鞅还鼓励百姓学习文化知识,在各地设立学堂,聘请有学识的人担任教师,为秦国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礼仪的人才。
四、经济变革,奠定富强根基
在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他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只有展农业,才能保证国家的粮食供应和稳定。
为了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商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他给予农民一定的土地和生产资料,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对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其徭役。
这些政策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秦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迅展。
商鞅还鼓励农民采用新的种植技术和农具,组织农业专家编写农业技术手册,放到农民手中,指导他们科学种植。
商鞅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抑制商业的展。
他对商人征收重税,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禁止商人从事粮食买卖等重要行业。
他认为,商业活动虽然能够带来一定的财富,但会导致社会风气的奢靡和农民的流失,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展。
通过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秦国的农业得到了大力展,为国家的富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栎阳,有一位原本从事粮食贸易的商人,因政策限制,不得不转行从事手工业。
他利用自己的商业头脑,改良工艺,生产出精美的手工艺品,不仅开拓了新的市场,也为当地经济展做出了贡献。
商鞅还设立了官方的手工业作坊,集中生产兵器、农具等物资,保证了物资的质量和供应。
五、军事成就,收复河西失地
商鞅不仅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在军事上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他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这是秦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河西地区位于秦国和魏国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长期以来,河西地区被魏国占领,成为了秦国东进的一大障碍。
商鞅深知收复河西的重要性,他精心筹备,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计划。
在军事行动前,商鞅召集将领们进行战前动员。
他站在高台之上,大声说道:“将士们,河西之地本是我秦国的领土,如今被魏国侵占。
我们此次出征,就是要夺回属于我们的土地,为秦国雪耻。
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奋勇杀敌,定能取得胜利!”
将士们听后,士气大振,纷纷高呼:“夺回河西,为秦雪耻!”
在军事行动中,商鞅充分挥了秦军的战斗力,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与魏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