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吕不韦 传奇一生与思想光辉(4 / 6)

加入书签

地理解他人。

他在选拔人才时,就会先审视自己的用人标准是否合理,再去考察他人的才能和品德。

“事随心,心随欲。

欲无度者,其心无度。

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

这句话强调了欲望的控制和内心的修养。

吕不韦明白,欲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就会导致内心的失衡和行为的失控。

在权力和财富面前,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没有被欲望冲昏头脑。

他虽位高权重,但生活并不奢靡,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国家的展上。

他知道,只有内心有节制,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

在面对各国诸侯的拉拢和贿赂时,他不为所动,坚守自己的政治立场。

“善学者,借人之长以补其短。”

吕不韦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他鼓励人们要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在他的门下,汇聚了来自不同领域和不同学派的人才,他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

他向儒家学者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向法家学者学习治国理政的方法,向墨家学者学习节俭和兼爱的精神。

他的这种学习态度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成长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他经常与食客们交流探讨,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治国策略。

“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

这句话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运用。

吕不韦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决策,都充分考虑到了各种因素的利弊,力求做到趋利避害。

在处理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时,他既运用了军事手段,也运用了外交手段,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应对。

在与赵国的外交谈判中,他一方面展示秦国的军事实力,给赵国施加压力;另一方面,又通过外交辞令,晓以利害,避免了两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为秦国的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制定国内政策时,他也会权衡利弊,确保政策既能促进国家展,又不会给百姓带来过重的负担。

七、盛极而衰,风云落幕

然而,吕不韦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

随着秦庄襄王的去世,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即后来的秦始皇。

吕不韦继续担任相邦,号称“仲父”

,专断朝政。

然而,随着秦始皇年龄的增长,他对权力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与吕不韦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

与此同时,吕不韦与秦始皇的母亲赵太后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他政治生涯的一大隐患。

赵太后在秦庄襄王去世后,与吕不韦旧情复燃。

后来,为了摆脱赵太后的纠缠,吕不韦将嫪毐献给了赵太后。

嫪毐深得赵太后的宠爱,逐渐掌握了一定的权力,与吕不韦形成了政治上的对立。

嫪毐凭借赵太后的支持,在秦国朝堂上培植自己的势力,与吕不韦的势力展开明争暗斗。

嫪毐甚至企图谋反,想要夺取秦王之位,这使得秦国朝堂陷入了混乱。

公元前8年,秦始皇亲政后,嫪毐动叛乱,企图夺取政权。

他伪造秦王御玺和太后玺,调动县卒和宫卫,攻打蕲年宫。

秦始皇迅调集军队,平定了叛乱,并将嫪毐及其党羽一网打尽。

嫪毐被车裂,灭三族,其众多门客也受到牵连。

吕不韦因为与嫪毐事件有牵连,被秦始皇免去了相国之位,迁往河南封地。

在河南封地,吕不韦虽然失去了权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