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o17章 局 量子开源的破冰之旅(2 / 3)
享要签‘双保险’——既防垄断掠夺,也防无序滥用。”
他调出祖父当年制定的开源规范,泛黄的纸页上“动态平衡”
四个字力透纸背。
王强的思绪飘回创业初期的铁皮房。
那时他通宵调试量子生器,祖父总在凌晨送来热粥,看着屏幕上跳跃的粒子轨迹说:“记住,量子纠缠最迷人的不是锁定状态,是在变化中保持关联。
技术也一样,既要守住根本,也要学会联结。”
如今那台初代生器还摆在公司荣誉室,玻璃罩上祖父贴的平衡符早已褪色,却在每次危机时浮现模糊的光晕。
下午的高校交流会上,王星宇带着迷你量子沙盘站在讲台上。
17岁的少年将青铜钥匙插入模型底座,透明罩内的粒子立刻呈现稳定的纠缠态。
“混沌模块就像这钥匙的凹槽,”
他转动钥匙演示3o开放度的效果,粒子群在有序与无序间形成完美共振,“完全封闭会崩溃,彻底开放会混乱,爷爷的3o是go1di1ocks阈值——刚刚好。”
台下响起热烈掌声,周舟带头竖起大拇指,眼中闪烁着如释重负的光。
苏玥的平衡草培育箱就摆在沙盘旁。
少女用镊子调整营养液浓度,草叶立刻呈现不同的舒展状态。
“这就像王强叔叔的量子算法,”
她指着半开的叶片解释,“我妈妈的平衡剂原理告诉我们,保留部分自主调节空间,系统反而更稳定。”
她调出数据对比图,开源度3o时草叶的生命力指数恰好达到峰值,与量子纠错率曲线惊人吻合。
王强站在后排看着孩子们的演示,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技术传承就像栽树,我们施肥浇水,是为了让后来者能在树荫下继续种树,不是圈起来收门票。”
手机震动,冯智昊来昆仑1号的漏洞修复模拟图,标注“已整合燕园团队的优化方案”
。
图纸角落,冯智昊画了个小小的平衡符,与祖父手记里的图案一模一样。
签约仪式在749局老会议室举行。
红木长桌上并排放着三份文件:祖父1998年的开源提案、王强的现代协议、王星宇的青少年倡议。
当笔尖落下时,王强感到手表内侧的划痕似乎在烫——那是十年前他拒绝外资收购时刻下的印记,如今终于在同样的位置,写下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李院士将青铜钥匙放在文件上,钥匙投影在墙上形成完整的749局徽章。
“当年你祖父说,开源不是技术失守,是文明进阶。”
老人按下全息投影仪,全球27所高校的实验室画面同时亮起,每个屏幕前都有研究者举着写有“欢迎回家”
的牌子,“这些人等昆仑1号的核心参数,等了整整五年。”
留言簿摊开在仪式最后。
王强提笔写下“科学的光芒不该有围墙”
,钢笔出水流畅,仿佛积蓄了十年的力量终于找到出口。
阳光透过老式木窗,在字迹上投下菱形的暖斑,恰好框住“围墙”
两个字,像在宣告它的崩塌。
周舟突然笑着补充:“也不该有天花板。”
众人的笑声惊飞了窗外的麻雀,在秋日天空划出自由的轨迹。
返程时王强绕道去了祖父的墓地。
墓碑前新放着一束野菊,花瓣上还沾着露水。
他将签好的协议复印件轻轻放在碑前,机械表的滴答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爷爷,您说的3o余地,我们守住了。”
一阵风吹过,协议边角微微翻动,仿佛在回应他的话语。
远处的量子实验室传来设备启动的嗡鸣,那是新的纠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