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o章 局 时间感知异常(1 / 2)

加入书签

(作者:向阳舒展)

1978年盛夏,蝉鸣在749局基地的防空洞外此起彼伏,洞内却一片肃静。

乾峃昇的手指划过一份加急电报,眉头越皱越紧。

电报来自西北某小城,当地民众联名上报,称有多人出现“时间错乱”

的诡异症状:有人感觉十分钟的车程竟持续了数小时;有人反复经历同一天,连街边小贩的叫卖声都分毫不差。

“召集核心成员,三小时后开会。”

乾峃昇放下电报,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

会议室内,林昭远将收集到的数十份案例资料铺满长桌。

泛黄的纸上,字迹或工整或潦草,却都诉说着相似的荒诞。

“纺织厂女工王晓梅的记录最具代表性,”

他推了推眼镜,抽出一份报告,“她在操作机器时,突然感觉时间变慢,飞转的纱锭像电影慢镜头,甚至能看清空气中悬浮的尘埃轨迹。

等恢复正常,现实际只过去了半分钟。”

周启铭转动着手中的原子钟模型,目光锐利:“我们需要最精密的时间测量设备,还要设计严谨的实验流程。”

他的提议得到一致认同。

三天后,一支由苏晴、李砚秋带队的研究小组奔赴西北,车载实验室里,高精度原子钟、脑电波监测仪和眼动追踪器一应俱全。

在当地医院的隔离病房,他们见到了位受试者——大学生张明。

“那是场噩梦,”

张明脸色苍白,“我被困在周三下午三点,无论做什么,时间一到就会重置。

连续循环了七次后,我甚至能提前背出同学们的对话。”

苏晴立刻为他连接上各种监测设备,周启铭则启动了原子钟,精确到纳秒级的时间记录开始运转。

实验中,张明被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拼图任务。

当他全神贯注时,脑电波监测屏上的b波异常活跃,而他突然抬头:“时间又变慢了!”

可原子钟显示,时间流并未改变。

李砚秋在一旁记录:“主观时间感知与客观时间出现偏差,可能与注意力高度集中有关。”

然而,随着研究深入,更多无法解释的现象出现了。

退休教师陈淑芬声称能“预知”

下一分钟生的事,她在实验中准确说出了研究人员尚未决定的测试内容。

周启铭反复检查设备,排除了泄密可能:“她在描述未来事件时,大脑海马体和前额叶的协同活动强度是常人的三倍,但这就能解释时间预知?”

玄真子在道观旧址搭建的观测台也有现。

他用古老的日晷配合现代的时间记录仪,现部分受试者在出现时间感知异常时,日晷影子的移动轨迹竟与原子钟记录的时间存在细微偏差。

“《淮南子》有言‘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老道士抚须道,“或许时间本就是流动的,我们感知的刻度,不过是沧海一粟。”

为了验证心理状态对时间感知的影响,李砚秋设计了一系列压力测试。

当受试者被置于恐惧、焦虑的情境中时,多数人感觉时间明显变慢;而在愉悦状态下,时间则如白驹过隙。

“这符合心理学上的‘时间膨胀效应’,”

她在报告中写道,“但那些重复经历时间、预知未来的案例,远现有理论范畴。”

最令人震惊的是卡车司机赵勇的案例。

他在一次严重车祸的瞬间,感觉时间停滞,甚至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逃生方案。

事后调取的行车记录仪显示,从刹车到碰撞的o8秒,在他的描述中却如同十分钟般漫长。

苏晴对他进行脑部扫描,现其脑内的视交叉上核(生物钟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