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新货币(1 / 2)
就在各方势力死死盯着大罢工的时候,高凯在远东地区的人手,完成了两件大事。
第1件大事情,那就是将那一些技术人才,以及他们的家人,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一点地输送到了第聂伯河地区。
第2件大事情,那就是让华夏那边,帮忙印制的新货币,已经如期送到了边境。
这一件事情,如果让老毛子国内,任何一个势力,得到一星半点的消息,那么整个谢列平阵营,立马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因为任何一个人都非常清楚,私底下印制新货币,那是已经做好了要改朝换代。
所以,谁敢在私底下私印货币,都会遭受其他人抱起团来围攻。
很容易就会被其他势力给瓜分一空,这就是为什么乔丽丝他们会同意高凯的提议,让华夏帮忙印制的理由。
哪怕他们手中掌握再多的技术人员,能够将新货币的印版制造出来,能够弄到各种各样货币的原材料,也不敢在国内印制。
这种事情一旦搞不好,就直接会前功尽弃,最好的办法,就是国内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有这么一回事。
这件事情,高凯也是做的异常隐蔽,当初跟魏政委商量的时候。
就说过了,将这些印好的货币,直接混在轻工业品里面运送过来。
如果在运输过程当中,出现任何的纰漏,也可以把这一些货币当成是代金券。
整整一个8月份的时间,高凯他们就利用从华夏那边购买回来的轻工业品,将这一些新货币掺杂在其中,运往了第聂伯河地区。
整整600亿面值的新货币,就这样子,在不知不觉当中,通过高凯他们所掌控的火车系统运了过去。
这一批货币的名字,经过乔丽丝和其他人的商议,起名叫做战斗币。
各国货币拥有专属名称,核心是主权标识,流通便利和文化符号表达。
取名逻辑主要围绕历史传统,价值锚点,语言习惯等维度,具体可分为4类核心说法。
第1种起名的说法,就是锚定历史与文化符号。
货币名称常承载国家历史记忆或文化图腾。
比如华夏“人民币”,“人民”直接体现主权归属;
倭国的“日元”(円)源于古代圆形方孔钱“天保通寳”的形状;
英国“英镑”最初是1磅重的银块,名字延续中世纪货币重量单位传统。
第2种起名说法,就是关联价值载体或计量方式。
早期货币多与实物价值挂钩,名称直接反映计量标准。
例如“美元”(Dolr)源自16世纪欧洲流通的“泰勒”银币;
“欧元”虽为超主权货币,但其名称结合了“欧洲(Europe)”的词根,简洁易记且凸显区域属性;
老毛子“卢布”最初意为“称重”,因早期用重量计量货币价值得名。
第3种起名说法,就是体现主权与政权属性。
货币名称是国家主权的重要象征,尤其近现代政权更迭后,常通过更名确立新政权合法性。
比如法国大革命后,用“法郎”取代封建时期的“里弗尔”;
新华夏成立后,以“人民币”替代旧华夏的“法币”“金圆券”,明确货币为人民所有。
第4种说法,就是基于语言习惯与音译简化。
部分货币名称源于本土语言词汇,或通过音译便于国际流通。
例如印度“卢比”(Rupee)源自梵语“rupya”(银);
泰国“泰铢”(Baht)在泰语中原本指“一铢重的银块”;
“韩元”“越南盾”则是根据本土语言发音的音译简化,兼顾国内使用习惯和国际认知。
简单说,货币名称不只是“代号”,更是国家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