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王府邀约,帝心不悦(2 / 3)
澜微笑还礼,举止落落大方,毫不怯场。
赵瑾将她引入花园。诗会设在王府后花园的湖畔水榭之中,此时已聚集了不少才子佳人,丝竹管弦之声悠扬,气氛热烈。
见到赵瑾亲自陪同一位陌生女子进来,且态度殷勤,众人更是好奇不已。
不少世家小姐的目光中已带上了审视与嫉妒。
赵瑾径直将林澜引至主位附近落座,并向几位重量级的宾客介绍道:“这位是沈姑娘,太后娘娘眼前的红人,才华横溢,今日特来与诸位同乐。”
众人虽心下各异,但面上都客气寒暄。
林澜从容应对,言谈得体,既不过分热络,也不显冷淡,很快便融入了氛围,但那份独特的疏离感却让她在人群中格外显眼。
诗会正式开始,流程无非是饮酒、赏景、即兴赋诗。
起初,众人还有些拘谨,酒过三巡,气氛逐渐活跃起来。有人提议行飞花令,以秋为题。
轮到林澜时,她并不慌张。脑中有着中华诗词宝库,信手拈来便是佳句。
她未选那些艰深晦涩的,而是吟了一首意境开阔、语言清丽的咏秋诗,恰到好处地契合了当下场景,又展现出不凡的胸襟。
诗句一出,满座皆静,随即爆发出阵阵赞叹。
原本有些瞧不起她“女流之辈”或“罪臣之女”出身的人,也不禁刮目相看。赵瑾看着她淡然自若的侧脸,眼中欣赏之色愈浓。
飞花令后,话题渐渐转向时政民生。
一位自视甚高的年轻官员谈及北方边患,言辞激烈,却多是空谈。
赵瑾身为镇北王,对此自有见解,但他只是含笑听着,并不急于反驳。
那官员说到激动处,转向林澜,略带挑衅地问:“沈姑娘久居深宫,不知对此等军国大事有何高见?”
此言一出,席间气氛微僵。这分明是故意刁难,想让林澜出丑。众人都看向她,等着看笑话。
赵瑾眉头微蹙,正要开口解围,林澜却轻轻放下茶盏,抬眼看向那官员,目光平静无波。
“高见不敢当。”她声音清越,“只是觉得,治国如烹小鲜,火候调料皆要恰到好处。
边患之事,武力震慑固然重要,但根除之道,或许更在于边贸互市,让两地百姓皆能从中获利,化干戈为玉帛。
若边民安居乐业,谁又愿铤而走险?这需要朝廷有长远的规划和精准的施策,而非一时意气。”
她并未深入具体策略,而是从一个更宏观、更根本的“民生”角度阐述,观点新颖,直指核心,瞬间将对方空洞的言论比了下去。那官员一时语塞,面红耳赤。
赵瑾眼中爆发出惊人的光彩,他抚掌大笑:“妙!妙极!沈姑娘此言,真是巾帼不让须眉,一语中的!治国如烹小鲜,实在精辟!”
经此一事,再无人敢小觑林澜。她偶尔插言,皆能切中要害,言简意赅,展现出远超闺阁女子的见识与智慧。
赵瑾与她交谈愈发投契,两人从边塞风光谈到各地民俗,从诗词歌赋谈到经济农桑,赵瑾发现无论谈及什么,林澜都能接上话,且常有惊人之语,让他有耳目一新之感。
诗会间隙,赵瑾特意屏退旁人,带林澜到一处安静的亭台赏菊。秋风送爽,菊香馥郁。
“沈姑娘,今日与你一叙,真是畅快淋漓。”赵瑾看着林澜,目光灼灼,毫不掩饰自己的好感,“宫中规矩繁多,难免压抑天性。
若姑娘不弃,日后可常来王府走动,或京中若有雅集,本王也可邀姑娘同往。”
林澜能感受到赵瑾的真诚与热情,这份来自宫外的、不带太多算计的友谊让她感到舒适。
她微笑道:“多谢王爷厚爱。今日能出宫散心,已是大后和王爷的恩典。日后若有机会,自当珍惜。”
这便是答应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