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令人头疼的落后村(1 / 3)

加入书签

甜水峪是全镇最偏远的一个村庄。

姜丽华骑摩托测试了一下,从赵家峪镇政府到甜水峪村委会的单程距离是298公里。

出甜水峪往北二百米,就是冀北赤县,在两县交界的地方,竖立着京都市和冀北省的界碑。

甜水峪历史上曾经是赵家峪乡的乡政府驻地。

在1958年以前,怀庆还是冀北省张北地区管辖的一个县。

赵家峪乡也不叫赵家峪乡,而是叫甜水峪乡,乡政府驻地就在甜水峪村。

后来怀庆划入京都,乡政府驻地迁移到赵家峪村。

甜水峪乡也改名为赵家峪乡。

后来又改名赵家峪公社。

到了1984年,才改称赵家峪镇。

甜水峪是全镇三十几个村庄中比较大的一个。

根据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甜水峪村有住户569家,人口2073人。

甜水峪地处燕山山系军都山脉,是一个风景十分优美的村庄。

村子建在一个河川的阳岸,依山傍水、绿树掩映,白墙黑瓦,颇有几分江南古镇的韵味。

村庄周围多是连绵不断、植被丰茂的群山。

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山间河流众多。

可惜村子里居住的人却不和睦。

甜水峪是一个杂姓村,村子里有冯、唐、朱、马、黄,崔、蒋、初、魏、章十个姓氏。

只是十个姓氏的人口多少不一,众寡悬殊。

其中冯氏和唐氏人口最多,冯氏比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略多一点儿,唐氏却是差一点儿不到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冯家人自称,他们是东汉名将冯异的后代。

他们远祖冯伯忠、冯仲诚、冯季信三兄弟自晚唐时期在此依山建郭,至今已经繁衍了四十多代,700多人。

解放前,全村百分之八十的土地都是冯家的。

这其中,大地主冯兰池家地最多。

有良田七百多亩,山地接近两千亩。

唐家虽然有六百多口子人,可是他们所有的土地加一块儿,也比不上地主冯兰池一家多。

唐家绝大部分人是靠给冯家扛活打长工、短工糊口。

等土地改革划分成分时,冯家自然而然就被划成了地主、富农和上中农。

而唐家则划成了贫下中农和雇农。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冯兰池的绰号也叫“冯老兰”

,竟和作家梁斌笔下那个恶霸地主一字不差。

所不同的是,作家笔下那个“冯老兰”

,生活在冀中地区滹沱河畔的锁井镇,是一个典型的欺男霸女无恶不作的地主恶霸。

而怀庆县甜水峪这个“冯老兰”

,却是兴办义学、修桥补路,和长工们说话都客客气气,十里八乡都闻名的“大善人”

那时候,地主和雇农虽然是两个对立的阶层,却也没有什么你死我活的深仇大恨。

1949年实行土改,冯家的房、地和浮财都被甜水峪村民瓜分了。

唐家唐大龙担任了村支书,唐家开始执掌村里大权。

从那以后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村支书、村长、会计股长、民兵连长、治保主任几个要害职务,都是由唐家人担任。

据给大地主冯老兰当过长工的唐三蛟说,别看冯老兰家有千亩良田、数家店铺,其实他抠索得很。

他们一家二十多口人,一日三餐也不是全吃白面馒头,早晚也是掺着窝头和杂粮粥,更没有什么大鱼大肉。

一家二十多人的饭桌上,只有两碗炒青菜和一碗自家腌渍的萝卜咸菜。

和长工的吃食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麦收和秋收时,每天长工的菜碗里还能见到两大片肥猪肉膘子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