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大旱三年也有恨雨之人(2 / 3)
逸飞见她眉梢梢都带着笑意,说明她还是非常愿意自己送她的。
七月份昼长夜短,日历本上说,本地日出时间是早晨4点58分。
五点钟,天已经大亮。
秦逸飞把女友送到县城再返回家中,才七点一刻,并不耽误他去常山集市场上售卖种子。
常山集在秦店子西南方,大约有二十四五里的路程。
连接两个乡镇的,是一条编号为0的乡级公路。
不过人们都称它秦常路。
这条秦常路是在十几年前铺设的,如今早已经破破烂烂。
沥青路面上,布满了大小不一、深浅不等的坑洼。
宛若面盆、脚盆和洗澡盆,因此被过往司机们戏称为“三盆路”
。
说驾车行驶在这条路上,司机不仅要会扭秧歌,还得会跳芭蕾。
因为有不少路段大盆挨大盆,大盆套小盆,过往车辆即使扭秧歌也无法躲避,只能猛踩刹车,像跳芭蕾的舞女一样,从坑洼里颠簸着跳跃过去。
县交通局没钱,两个乡镇财政更穷。
乡镇干部和教师的工资还拖欠着,哪里有余钱修公路?
就是交通局养护站修修补补,也像野山羊拉的屎蛋蛋,哩哩啦啦断断续续,修补的坑洼总是没有新添的坑洼多。
那时候,还没有政务服务便民热线。
关于反映这条公路行路难、农产品运不出去的信件,就像雪片一样飞进县委书记和县长的办公室。
最后,还是书记拍板,县财政挤出一点款项,常山集和秦店子两个乡出义务工,用红砖填平了这条公路上的大大小小的坑洼。
虽然用红砖补过的公路没有沥青补得平整,但是过往车辆终于不再扭秧歌跳芭蕾了。
俗话说“大旱三年,还有恨雨之人”
,任何好事都不可能让人人满意,个个称赞。
从秦店子到常山集这条二十多里的公路要经过六七个村庄,其中刘井村距离公路最近。
本来公路是紧挨着刘井村后的一条沟渠修建的,整个刘井村都在公路南侧。
后来,刘井村有几户人家在公路北侧修建了房屋,公路也就算是穿村而过了。
刘二迷糊家就修建在公路的北侧。
对政府修缮公路最不满的也是他。
都说狗有狗道,猫有猫道,小鸡不尿尿,各有各的道。
这个刘二迷糊就专门这条坑洼公路的财。
这家伙属夜猫子的,白天睡大觉,晚上拿个手电筒就在秦常路上来回溜达,专捡那些从过往车辆上颠簸下来的货物。
他捡过整麻袋的土豆、地瓜,大豆、小麦。
捡过整袋的大米、面粉,甚至他还捡过整箱的皮鞋和棉大衣。
去年一年,85公斤的标准皮棉包,他就捡了四五个。
仅这一项收入就有五六千块之多,比他一家六口人一年到头忙死忙活,种十几亩地的总收入还要高。
自从政府修缮好了这条路,刘二迷糊的收入锐减。
竟惹得他跳着脚大骂,说政府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昨天晚上,刘二迷糊在公路上溜达了大半宿,结果连个鸡毛也没有捡到。
这家伙气不过,就跑回家拿来镐头,
干脆把附近十多个坑槽的红砖全部撬了起来,统统装上自家架子车,运回家给他的老黑垒狗窝去了。
秦逸飞走惯了后世宽阔平展的公路,第一次走这样补丁叠补丁的狭窄乡级公路,还很不习惯。
幸好,摩托车比汽车灵活,他骑行的度也不是很快,很容易就能避开那些难走的地方。
当他行驶到刘井村后的时候,就看见距自己前方不远的前方,一辆三轮猛地一颠,就从车上掉下一麻袋东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