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老赵家出了个秀才(3 / 4)
啊呀,我老赵家也算出了个秀才!”老赵摸着头皮开开心心说道。且粗中有细,支开几个儿女,又显出他性情中方直的一面,道出其中难于启齿的酸料:“不瞒二位兄弟,犬子愚钝,我若…”--抖开老婆拉扯他衣袖的手,“若不使钱给院试提学官,那臭小子断不能三场并通科考中试。”
然也。首先感谢作为乡试资格考试的科考在武昌府历年排斥‘弥封阅卷’,流行不封考生姓名开卷批阅。历届武昌知府及府学提学官无一例外高度近视眼,要他们辨认笔迹往往张冠李戴,故形成此不成文的传统或叫做潜规则;其次感谢施州卫州卫合一军政合一的特殊行政构成,使得赵寿吉说话基本算数,除非碰上如海瑞这样敢把皇帝拉下马的二愣子学政;最后感谢朱八八定下的对少民与边远地区优待政策,体现在教育上,给予少民为主的施州卫较多的参赛选手名额。
然而各土司执行愚民政策严禁民众读书看报,故分给各司的名额大部分白白便宜了汉族考生,所以基本上只要你把考卷凑满字数通常都能过。老赵熟悉地方政事民情,只打了个不痛不痒的招呼,未向学政施加多大压力。总之,比起严格到残忍公平到僵化的乡试,科考还是有很多空子可以钻、很多路子可以走。
说完闲话说正事,赵寿吉一旦有正事喜欢先与潇洒商量,“二弟,当哥哥的给你交个底,你们赶紧的把甚么电发出来把石油炼出来,你们送这个送那个,尚不如替官老爷们拍相片,若能进京给万岁爷拍个相片,皇上龙颜大怒,那个,大悦,你们何愁不能安身立命哩。”
潇洒道:“哥哥但请直说。”
老赵扁着嘴说道:“前日上峰行文再提改土归流。”
翻遍正史野史,没有文史记录说天启年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搞过改土归流,那是清朝雍正干的事。潇洒再次发出领袖声音,宽慰自己说:“坏事可以转化成好事,从明廷中央决策到地方付诸行动时间长着呢很,流程且得好走。只要我们做了施州卫最大的土司,改土归流政策受到阻力,最后定不了了之。”
老赵小女儿赵铭洁人小鬼大,耳濡目染父亲喋喋不休的梁山新气象新风尚,于是思想激进了,在家里公开挑战三从四德的孔教权威,十分厌烦新进门的二妈。在赵家,关于二妈的称号问题简直可比肩嘉靖皇帝新上任时的‘大礼仪’,那是风波不断冲突四起,斗争双方立场坚定互相不肯妥协。叫‘妈’---老赵不敢指望,尊声‘小娘、阿姨’这个不过分吧!梦里头不过分;直呼其名---成何体统,老子我不答应。不答应的后果是女儿称其为‘贱人’。贱人夜晚溅落的泪花儿把绣花枕头填实加重十七八斤,老赵头顶上半块天要塌下来,找于文昌要主意,于祥指出小姐又叫又跳是被嫂夫人当了枪使,例举两军对阵把敌军先锋斩于马下即可大获全胜。老头子从谏如流,祭出杀手锏:行家法以护伦理。女儿怕挨板子气就虚了,此时正妻果断出击,先把出主意的于祥打个满地找牙,再以雷霆手段镇压宅中的阴气妖风,护着女儿与老公大战三百回合,以两败俱伤双双挂彩而暂告一段落。女儿至此与父亲关系闹僵,把男人归结为好色即无良,基于这个原因把色迷迷看她的曹少当仁不让视为不良人。
“狐朋狗友,沆瀣豺狼。”出门时挺肩把站在门口的曹少恶狠狠顶开三丈远。
“不得对叔父无礼!”老赵拱手致歉:“哥哥治家无方,小女疏于管教,兄弟休怪!”
女儿闻言遂大闹当场,在众叔父面前尽情揭露父亲对母亲不忠,质问父亲道:“爹爹于浙江落魄时对母亲许下过此生不负的承诺,谁料想却似梁山新制步枪打出去的铁弹,只闻其响不见其踪!”
小孩子说话没个深浅,老赵这便真来气了,对女儿吼:“还嫌闹不够!”
凭良心说老赵这次对夫人女儿足够上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