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大将李又熙(2 / 3)
怕的是,播州军团打仗不畏生死,对阵时哇哇乱叫,听了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根据零星的历史资料记载,播州军团和蒙古军有大大小小几十次战斗,较有影响的有三次较量。第一次较量在蒙古开始全面攻打南宋时。南宋节节败退,主力部队败退到陕、蜀交界的咽喉要地青野原(今陕西略阳一带)被蒙古铁骑包围。南宋朝廷搬播州军出兵援助,接到命令后杨价亲自带着五千播州兵团星夜驰援,到达战场已是夜晚,蒙军已卸甲。播州兵团从天而降,趁夜对蒙古人一阵冲杀,和南宋兵马里应外合将蒙古人打得大败,杨价遂被宋理宗赐封为御前威武军。后南宋向蒙古俯首称臣,战事稍息,播州军团回到遵义。到了1248年蒙军再次出兵,从川西南下试图绕道攻宋。此时的播州土司是杨价之子杨文,作为播州第15代土司的他继承父亲遗志誓死抗蒙保宋,被南宋朝廷封为播州安抚使。杨文率军到四川阻击蒙军,创下三战三捷战绩。1255年大理归顺蒙古后,蒙军大规模进攻四川,杨文奉朝廷命发兵增援钓鱼城。当时蒙古大汗蒙哥亲率四万蒙古主力号称几十万大军对钓鱼城发动猛攻。南宋官兵殊死抵抗,数次打败蒙古人进攻。播州军团经常夜袭蒙古人营地,如蒙军全面出动则逃之夭夭,一旦放松警惕,播州军团又如鬼魅出现。蒙哥有十分怒火却又无计可施,唯有感叹贵州播州军团太野蛮。
正是这种野蛮让播州甚至整个贵州都避免了蒙古人的屠杀。南宋灭亡后,蒙元对播州乃至整个贵州不敢采取有仇必报的屠杀政策,而是加以招抚,因为蒙古人知道,贵州山高林密,又有播州军团这样能打的武装力量,没法硬来,招安才是明智之举。从这也可以看出播州军团确实能与蒙古铁骑抗衡,但可惜兵力太少,否则南宋的灭亡可能要往后推迟的。
说客不止一人,是一支团队,一支针对性很强的劝降团、游说团。团队成员来自附近二百年间一向与海龙囤交好的天龙屯、云山屯。
天龙屯、云山屯等,这些屯堡在后世是个小众的猎奇旅游地---遵义屯堡群。广告词是‘六百年活化石’,源于保留了元末明初江淮地区服饰和文化。直到进入21世纪,生活在那里数个屯堡的人们依然穿着明初南京地区的服装,逢年过节依然会唱傩戏。因为那里的人都是明初奉朱元璋之命从江淮地区尤其是南京入黔实施军屯的明军后裔。
六百年是历史,二百年也是历史。李又熙初见这些人时亦充满好奇与惊喜。毕竟大明朝服饰流行元素经过了二百年演变,这些人头上的宽边头帕、身上的淡蓝衣裳、靛蓝围裙显得相当土气,社会的发展似乎并没有影响到他们。在李又熙看来,他们没有享受到大明经济发展的红利,过着相对与世隔绝的贫困的生活。
支边的汉人英雄们辛苦了!
游说劝降团基本由妇女组成,她们冒险进入海龙囤与叛军家属进行了长时间但无效的沟通。看来彝族妇女地位不高,无法对她们的儿子、丈夫们的决策施加到影响。好心好意换来的是一句‘朝廷走狗’
尽管确实身为朝廷的走狗,可我们的战士们最不爱听的就是这个词儿。敬酒不吃吃罚酒,那就只能打了!
海龙屯依山势而建,被刘珽付之一炬的司城座落山巅,上下建有九关,屯前六关、屯后三关。四面凌绝,左右环溪,仅仄径一线可以攀登,俯瞰好似长城一般。攻打此等堡垒体系玩不出啥花样,27年前刘珽的战法是最佳样板,仍是用大炮开路。
李又熙以大部屯前实攻,小分队屯后佯攻以分散敌兵力。刘豫材迫炮先行,步兵跟上。前后两部轻松连克5关,与飞虎关前顺利会合。来到飞虎关,遭遇到此战最凶险点。
飞虎关前三十一阶步,极为陡峭之所在,号称天梯,是为海龙屯最险要的一道防线。三十一步天梯以巨大条石砌筑,两侧条石护墙,总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