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顶级外脑来投(2 / 3)
力交瘁者休养生息。送行时,泰森向胶皮明确了股东会决议:本次修养无确定时间,以长胖12斤为限。不到108斤就别想回来!“胶皮啊,学学人家茜茜公主好好修养,养好了身体再回来干活。来日方长,不着急!”
创造发明不易,需要积累需要灵感更需要运气。偷师学艺简单,如果徒弟有那么点进取心,八成是后浪要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原因很简单,教穿越众本领的师父敢于倾囊相授不留后手。用曹少的话讲:所谓穿越金手指,就是完全规避掉了专利壁垒。后世的西方现代科技体系敞开了用,随便白嫖随便受精。专利,不存在的。最有意思的是,大明朝的顶尖科技创意和发明恨不能张开双臂拥抱你,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一眼千年啊!我大明格局与胸怀天顶星之存在,我大明科学家只求反馈社会服务人民,维不求利己。
穿越众有两头奶牛给奶着,想不壮都难。贪多嚼不烂和欲速而不达均为歪理,在梁山是受批判的。这里就是贪多求快,为什么非得要按部就班,顺着蒸汽--电气—信息搞产业升级,干嘛呀!规律不就是用来打破的么。在这个思想指导下,砸锅卖铁办教育就成了必然,因为工业化需要庞大的理工科人才梯队。从当下的教育成果来看,当然成绩还是主要的,起码实现了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不足和困难也是显而易见,高端人才太少、科工技队伍进步太慢。
梁山最早的教育体系发端自平台3间土屋为校址的梁山小学,诞生于1621年末。而后经历了小学--职校--学院的发展历程,经过5年发展基本实现正规化、专业化、学科化,并在完成全日制教育任务情况下担任了扫盲、短培、特培等全民教育任务。5年里先后培养出560名合格毕业生奔向各个工作岗位,其中包括覃媚娘、朱启明这样出类拔萃者。这些毕业生以全职、兼职、带教等形式培养后来者,至1626年末,梁山司60余万人口规模中,已拥有上千科工技人才(勉强归纳为科技人才吧)队伍,形成了较合理的人才梯队建设。
1626年全年,梁山财政投入教育总计白银127万两,比占1625年全年军费开支高出6个百分点(不能和今年作比较,今年由于参与西南战事,军费支出高达745万两,几乎掏空家底。)最大的手笔、最重要举措,无疑是把原容美司城(现改名为容美镇)规划成文教区(这项选址有些恶搞,须知容美早先以武着名),建设完成师范学院新校址、农科院、生物化学研究院、医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地质学院、测绘学院等一批理工科高等学院,当然,这些所谓的学院不过就是几间房舍罢了,但保持了高等院校应有的地位,地方虽小而独门独院。
公司股东会在文教上的投入有目共睹。用于教育学习的,梁山最为宏大最漂亮的建筑,梁山公共图书馆及其附属建筑公共实验馆于26年末在容美镇落成并投入使用。该建筑巍峨高6层,落地玻璃门窗一改中国固有传统建筑的采光差等缺点。以水晶吊灯为标志的灯光照明不惜工本,甚至预留出了电梯位置。不经意中,大楼成为湖广省地标性建筑,此后但凡有朝廷来的京官视察湖广,湖广布政使必定要带到梁山图书馆来参观。
前脚刚送走南京礼部右侍郎,嘴里的酒味还没散,老熟人徐光启毫无征兆不请自来。不止他一人,随行的是几十号人的庞大参观团。其中有些游客的名头比较熟,有些人则只能拱拱手说声‘久仰’。徐光启看了新落成的实验馆,看到馆外密密麻麻等候入内的普通工人技术员不禁发自内心感慨道:“中华技艺之发端在于梁山。我辈爬了一世的科举烂路,甚可笑也。”
徐光启领衔的48人团考察了除军工体系外梁山所有的工农业部门。春夏之交时,他谢绝了天启和魏忠贤的挽留,辞官致仕举家迁来梁山定居。此君角色颇多,身兼数职,他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