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咳咳……”(3 / 3)
雅之态,颇有学者风范。其左侧坐着尚书仆射士孙瑞,乃历史名人,曾参与诛董大计。右侧则是兴致勃勃的吕布。
酒过数巡,众人纷纷议论起经书典籍、诗歌书法来。吕布虽敬重文化,却对这些内容一知半解,深感不适。王也虽继承了记忆,却对这些话题兴趣缺缺,只盼着饱餐一顿后便能离去。
然而,王也未曾料到,即便他已心生退意,仍有人不愿轻易放过他。
此刻,宴会正渐入佳境。
宾客们觥筹交错,即兴吟诗作文,妙句连连,引得众人拍手叫好,其间也不乏相互吹捧之辞。
王也觉索然无味,见众人沉醉,无暇他顾,欲悄然离开,念及家中幼子貂蝉需照料。
“王也王长青,可愿即兴赋诗?”李智洪亮之声穿透喧闹,众人骤静,视线聚焦于王也。
王也立时陷入两难,颇为窘迫。
“此乃王也王长青?莫非蔡公亲属?”
“王也?可是那售蚊香的太学生?”
“人虽俊朗,奈何投身商贾,自降身价!”宾客间议论纷纷。
蔡邕满心狐疑,忆不起曾邀王也。
在场宾客,除李智、卫仲道外,皆为权贵或名士。
此人莫非混入?
但无帖何以入内?
见蔡邕疑惑,吕布适时解围,笑道:“蔡公,此乃王允之侄,才华横溢,现为太学生。”
“原是王司徒之侄,果然仪表堂堂!”
蔡邕与王允交情深厚,自不会为难王也。
闻吕布言王也有才,蔡邕欲提携后辈。
此宴,正是扬名之好时机。
只要王也之诗不拙,他不吝点评几句,助其扬名。
“既王贤侄有佳作,何不共赏?”
蔡邕不知王也卖蚊香之事,否则态度必异。
王也尚未作答,李智恐其敷衍,急言:“长青兄,今夜月色正好,何不以此为题赋诗?”
李智知王也在太学默默无闻,无才名,故设此局,欲使其当众出丑。
他虽为武将,却极羡文士风采。
闻蔡邕诗会,董卓命他前往。
巧的是,蔡邕竟遣帖相邀。
遗憾的是,他识字不多,忧宴会上露怯,故而拘谨。
“小郎君,我可有失妥之处?”吕布疑惑问道。
王也恭敬行礼,满脸敬仰:“上次见将军英姿勃发,今日更添儒将之风。”
“哇!”
李智与卫仲道惊讶万分,唯有此二字能表心境。
王也实在厚颜。
他竟能轻易吐出如此夸大之词。
观吕布,衣饰搭配杂乱无章,堪称穿衣混搭之典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