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两地牵挂(十四)(1 / 3)

加入书签

十四

其实文秀与蓝琴有许多共同语言,因为两人情况相似,都出身农村,在农村算是条件稍好一点的,不过文秀家里条件要比蓝琴好一些,文秀的爸爸工资高一些,而且文秀他们兄妹都已经长大了;蓝琴的爸爸工资低一些,而且孩子们小,家里是缺粮(欠生产队粮款)状态。她俩的妈妈都是很会理家的。文秀在家是老小,而蓝琴是老大,所以蓝琴干的家务活和上工都比文秀多,对困难的体谅更深切。所以蓝琴读书比文秀更用功,通过考学走出农村的愿望更为迫切。蓝琴对家庭的责任感更强,因为她是老大,要管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味道,对艰苦生活的体谅没有蓝琴那么深切。不过,自从她跟佩轩谈了恋爱之后,她似乎突然懂事了,理解农村贫困家庭的困难了。所以她花钱也特别谨慎,不敢乱花钱,这当然是受了佩轩的影响,她怕佩轩说她乱花钱。其实佩轩从来没有说过她乱花钱,反而劝她多花钱,只是不想让她为他和他家花钱。她知道,佩轩不是个小气的人,只是对他自己很小气,对别人很大方。他对他自己那个小气的样子有时候让她很生气,可是还要照顾他的面子。

蓝琴的爸爸虽然叫缑三旺,但是在家里却是老大,困难时期他刚刚去上学,弟弟妹妹们还小,就面临着全家挨饿的局面,他读师范学校一个月有十几块钱的生活费,他舍不得吃饭,尽量补贴家里。那次家里捎信来说一家人要断顿了,要他立即回家,可是他也几乎身无分文,他的情况被班长韩德海和班委曾义宽都看在眼里,韩德海是带工资上学的,条件稍好一点,他俩去送他,韩德海把身上的二十来块钱和十二斤粮票全给了他。他回到家,家里已经断顿三天了,他用这些钱和粮票去买了最便宜的红薯面,打成糊糊,给爹娘、弟弟妹妹慢慢喂,救活了一家人。并且还给几个也断顿的村里的家庭送了一点红薯面,让这些家庭维持到救济粮下来。所以,他经常给蓝琴他们姐妹兄弟说,永远不能忘记韩伯伯的大恩大德,是他救了我们一家。所以蓝琴对文秀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她对子君也有这种感觉,因为曾伯伯也曾经帮助爸爸。她知道,这样的家庭里的孩子不会不懂事,因为他们的父辈道德高尚,通过言传身教,会延续到下一代。

文秀和蓝琴在一起说了许多家里的往事,有时候两个人还掉眼泪。天快黑了,文秀要留蓝琴住她这里,蓝琴打趣说:“秀秀姐,我住下可以,不过有一个条件。”文秀急忙说:“不许提条件。”蓝琴坚持说:“我的条件并不苛刻,你很容易就可以做到。”文秀犹豫着说:“你说吧。”蓝琴高兴地说:“你答应了?”文秀摇摇头说:“我没有答应。”蓝琴不满地说:“好吧,我说出来,你看看就知道这条件并不苛刻了。我的条件就是,你给我说说你的恋爱历程。”

文秀想了想,说:“有啥好说的?你想知道,我给你说就是了,好不好?”蓝琴高兴地说:“当然好了,我就想知道秀秀姐怎么和大才子谈恋爱的。”文秀笑了笑,说:“好,满足蓝琴妹妹的好奇心。”

文秀看一看窗外的天已经黑了,说:“蓝琴,咱们去食堂吃点饭吧。”蓝琴直率地说:“秀秀姐,我一点不觉得饿,还觉得肚子饱饱的,不吃了吧?”文秀摇摇头说:“不中,到晚上的时候会饿的,那时候想吃饭也没地方吃了,走吧。”蓝琴只好跟着文秀去食堂吃饭。

其实文秀也不怎么饿,但是蓝琴来了,连一点饭都不吃,感觉不够亲一样,所以,不管吃多吃少,必须去吃点饭。到了食堂,她要打两份炒白菜,师傅说:“一份就够了。”给她的菜盆里舀了两勺菜,问:“够不够?不够再来一勺。”文秀急忙说:“够了,就这就吃不完了。谢谢师傅!”师傅只收了她一份菜票。蓝琴说她喝点粥就中了,不吃馒头。文秀就买了一个馒头,掰开,给蓝琴一半,说:“就半个馒头,撑不着你。”蓝琴只好接住,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