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两地牵挂(十三)(2 / 3)
夫人随便说:“都是一些土产,没有啥。”
送走了亲家回到家里,曾义宽和曾夫人松了一口气,他们觉得完成了一项大任务。的确如此,孩子的婚姻问题是大事,而确定婚姻关系是仅次于结婚的大事,是非常重要的。子君认真地说:“我嫂子一家人挺不错的,都是知书达理的人,好相处。嫂子今天的表现非常好。”曾义宽点点头说:“是的,小芳的表现太好了,比第一次来的时候进步太多了。可见小芳也是一个很有眼色的人,是个聪明的孩子。”文秀正经地说:“子健嫂子表现无可挑剔,温叔叔和阿姨那么开朗、豁达,知书达理,是难得的亲家。叔叔、阿姨好有福气!不过,最有福气的是子健哥,娶到了这么一位温柔贤淑的才女,太让人羡慕了!”曾夫人又说:“蓝琴送来的熟红薯干太好吃了,我送给亲家好多,派上了大用场。只是送来的太多了,以后可不要拿这么多了,拿一点就行了,这熟红薯干做起来太麻烦。”蓝琴解释说:“不麻烦,我们那里是沙地,种红薯特别多,所以红薯的产品也特别多。我们村里偷偷分了点荒地,都是以前的沙圪垯,人们劲头很大,都把劲头用到了开荒种自己家的地上,去年才种了一季,地力还不足,就这也收了不少的红薯和落生(花生),现在又种麦子了,会一年比一年好的。”曾义宽听了,兴奋地说:“太好了!这样农民才有积极性,才能真正吃饱饭。这样下去,很快农村的形势就会改变。”
政策讲的事一般老百姓不是很明白,但是自己种地比给生产队种地积极性高那是切切实实的。蓝琴笑着说:“社员们在生产队干活都是有气无力的、懒洋洋的,可是一到自己的荒地里,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干劲大得很。他们说,这些荒地虽然贫瘠,种几年就好了,会比生产队的地更肥沃。”
曾义宽认真地说:“这就是人性啊,过去天天喊空口号,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还是什么形势大好,谁信呢?有吃不饱饭的形势大好吗?老百姓首先需要的就是吃饱饭、穿暖衣,这是最基本的需求,这个都满足不了,其他就免谈了。”
他接着说:“以后的政策会越来越好的,现在有的地方对分地睁只眼闭只眼,已经宽容多了,这是好事,其实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上边既不承认它合法,也不想再去否定它,只有睁只眼闭只眼了,实际是默认它。这样的效果会非常明显,不到三年,效果就会非常显着。城里企业也面临改革的问题,不改革将来是死路一条。”一家人和蓝琴、文秀都在认真听曾义宽说话,没想到他说的那么尖锐、那么深刻、那么透彻、那么明白。子君不由得问爸爸:“爸爸,你说城里的企业应该怎么改革?”曾义宽耐心地说:“道理是一样的,就是要让企业赚钱,这样企业的积极性就大了。比如说,秀秀代言的酒厂,因为卖出去那么多酒,他们高兴不高兴?高兴死了,连聂书记、单专员都高兴得不得了。企业赚钱了,工人就能多发一点钱。他们发的钱多了,就会去买东西,也就是去消费,这样就鼓励了企业生产,因为企业生产的产品好卖,能赚钱,谁还不加油生产呀?这样生产促消费、消费促生产,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一旦形成这种局面,我们国家就大有希望了。再比如说,就像子健他妈妈,如果让你摆摊去卖饭,你做的饭好吃,价钱还公道,是不是人们都愿意买呢?买的人多了,水涨船高,你赚的钱也就多了;你赚钱多了,是不是积极性就更高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就是人性,都是这样的,这样才是正常的。也就是说,让老百姓可以公开地、合法地赚钱才是正常的。当然,我说的不一定就对啊,随便说说,你们别当真。呵呵。”文秀听了,感觉曾叔叔站得高、看得远,他讲的这番道理从来没有听到过,可是是那么入情入理,而且用最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最深刻的道理,如果曾叔叔当老师的话,肯定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嘿嘿,这一点佩轩倒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