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从今往后,白不凡再也不是白不(1 / 5)
“林立你有病啊!你是不是想死啊!”丁思涵捧着手里的蛋糕,瞄准着林立的脸,语气不善。
“完了,叔,进的还是是杀人犯……我的遗产全部留给我妈,永别了。”林立声音悲凉。
陈雨盈、丁思涵、曲婉秋:...
林立的思绪随着夜风飘荡,他深知当前的研究仅仅揭开了意识融合技术的冰山一角。沈若岚提出的“能量场”理论虽为团队指明了方向,但要将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技术手段,还需要更多深入探索。
为了验证“能量场”的存在及其特性,林立决定采用一种全新的实验方法??多维度脑波共振分析。这项实验需要招募一批志愿者,并让他们在特定情境下进行互动,同时通过高精度脑电图设备记录他们的脑波变化。然而,传统的二维脑电图已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团队必须开发出能够捕捉三维甚至四维脑波数据的新工具。
经过数周的努力,一款名为“全息脑波扫描仪”的设备终于诞生。这台仪器利用先进的量子计算技术,可以实时生成志愿者大脑活动的立体影像,并通过复杂的算法分析其中隐藏的规律。第一次实验时,实验室里挤满了满怀期待的科研人员。当第一位志愿者戴上特制头盔后,屏幕上立刻浮现出绚丽多彩的脑波图像,犹如一片璀璨星河。
随着实验逐步推进,团队逐渐发现了一些令人兴奋的现象:当两名志愿者专注于同一话题时,他们的脑波频率会呈现出明显的趋同趋势;而当他们产生分歧或冲突时,则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波动模式。更有趣的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不同个体之间的脑波竟然能够形成稳定的共振状态,仿佛彼此的能量场正在相互交融。
这些初步结果让林立和沈若岚倍感振奋,但也带来了新的困惑: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能量场之间能否实现共振?是否存在着某种普适性规则?带着这些问题,他们开始进一步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秘密。
与此同时,“智能梦境”项目的优化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根据之前的经验教训,团队重新设计了深度沉浸算法,使其能够在保证用户体验的同时增强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能力。新版本中加入了一项名为“环境同步器”的功能,它可以通过模拟用户所在空间的声音、光线等元素,帮助他们在梦境与现实中自由切换。
此外,李然提出的想法也得到了充分实践。“梦境锚点器”与“心灵桥梁”设备的成功结合,不仅解决了用户混淆症状的问题,还意外开启了另一扇大门??借助这种装置,研究人员可以精确控制用户的梦境内容,甚至引导其进入预设的情节发展路径。这一突破性进展很快吸引了心理学领域的关注,许多专家纷纷提议将其应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及其他心理疾病。
然而,正当团队沉浸在接连不断的喜讯中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挑战再次打破了平静。某天深夜,一名参与实验的志愿者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并伴随短暂昏迷,经检查发现其大脑部分区域出现了异常活跃迹象。此事件迅速引起高度重视,林立当即叫停所有相关测试,并召集全体成员召开紧急会议。
&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