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高洋的反击(1 / 3)

加入书签

接下来的几天,太子高澄确实没再去找高洋的麻烦。

并非他宽宏大量,而是几件更为棘手、关乎国本的事情,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先是河北各州郡的战后恢复与核查。

汉军虽已从河北撤军,但兵锋所过之处,城垣损毁,村落凋敝,民生困苦。

各州刺史呈报上来的文书却是语焉不详,含糊其辞,有的夸大损失以求更多赈济,有的隐瞒实情以逃避问责,更有甚者虚报功绩,将小胜吹成大捷。

高澄深知,若不尽快派得力干员详查,摸清真实底数,后续的安抚、重建、征税乃至兵员补充都将无从谈起。

他连夜召集心腹,商讨选派精明强干、不畏权贵的御史前往各地彻查,光是这份名单就让他绞尽脑汁。

其次,是一则如同瘟疫般在河北之地迅蔓延的谣言。

传言说得有鼻子有眼,声称他那位向来端庄威严的母亲、北齐的皇后娄昭君,为了换取汉军退兵,不惜“以身饲虎”

,在邺城外的汉军大营与汉王刘璟私下相会长达一个多时辰!

高澄初闻此讯,勃然大怒,当场摔碎了手中的茶盏。

他绝不相信!

以他对母亲秉性的了解,娄昭君刚烈果决,绝非委曲求全、行此苟且之事之人,这定是汉国细作或国内政敌散布的污蔑之词!

然而,这谣言传播之广,细节之“详实”

(甚至描述了会面的环境、衣着),让不少将领和官员都私下议论纷纷,那若有若无的异样目光,像针一样刺在高澄背上,让他心烦意乱。

理智告诉他这是假的,但那股被羞辱感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对母亲是否真有隐情的不确定,如同毒蛇般啃噬着他的内心,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烦躁与怀疑之中。

第三,则是迫在眉睫的军事决策。

镇东将军段韶上书请战,言说据可靠情报,汉国已将北徐州刺史换成了熟悉中原事务的北周旧臣唐瑾。

段韶认为这是汉军立足未稳、内部整合的良机,请求出兵,夺回北徐州。

而高澄,在经历了邙山惨败和此番汉军深入河北的震撼后,内心更倾向于与汉王刘璟和谈。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邙山一战对齐国国力的创伤有多么深重,精锐损失惨重,府库为之一空,实在不宜再轻启战端。

是战是和,他必须尽快做出决断,这关系到齐国的未来。

这几件烦心事交织在一起,让高澄焦头烂额,身心俱疲。

他整日埋于案牍之中,与幕僚激烈争论,甚至借酒浇愁。

也正因如此,他既无暇再去理会那个“痴傻愚钝”

的二弟高洋,也因心情郁结,加上潜意识里或许不愿面对父亲重伤后带来的权力尴尬,连续多日未曾去往后宅探望高欢。

这一日夜深,高澄又在书房独饮至酩酊大醉。

一直暗中观察等待时机的祖珽,知道机会来了。

高澄有个习惯,一旦醉酒沉睡,其亲卫便会将守卫力量增加三倍,严密封锁其寝殿周边,但这反而使得后宅等其他区域的警戒相对松懈。

祖珽瞅准这个空档,如同幽灵般悄悄溜到高洋的小院,将他带了出来,避开巡逻队,潜行至镇东将军府的后宅区域。

不多时,高洋便来到了父亲高欢养病的房间门外。

他并未立刻叩门,而是先深吸了几口气,让自己看起来气喘吁吁,仿佛历经千辛万苦才逃出来一般。

然后,他才用带着哭腔和急切的声音低呼:“父皇!

父皇!

儿臣高洋求见!”

房间内,高欢正昏昏沉沉地睡着,被门外的声音惊醒。

他重伤未愈,身体虚弱,但听觉尚在。

“是洋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