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高氏家族的惊雷(1 / 3)
几天后,北周使者宇文护的车驾缓缓驶出邺城城门。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这次外交失败的无奈。
站在城楼上的长孙兕目送着远去的车队,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这位汉国使臣抚着胡须,心中盘算着下一步该如何巩固与高欢的联盟。
\"北周使者这一走,高欢就再无退路了。\"长孙兕心中暗想,\"只是那高澄...此人年纪虽小,却比他父亲更难对付。\"
\"长孙大人,世子有请。\"一个恭敬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高澄的亲信张岳不知何时已站在身后,脸上挂着职业性的微笑。
长孙兕转身,目光如电:\"张大人,可是丞相改变了主意?\"
\"非也非也,\"张岳连忙摆手,衣袖随风轻扬,\"世子说既然伪周使者已走,是时候与汉国敲定细节了。\"
长孙兕微微颔首,心中却升起一丝疑虑。高澄此举太过急切,不像他往日的作风。
谈判再启时,气氛与之前截然不同。高澄端坐主位,两侧谋士环立,但长孙兕敏锐地注意到,那个总是与高澄耳语的陈元康不见了踪影。
\"长孙先生,\"高澄开门见山,声音沉稳得不像个年轻人,\"汉王的条件,父亲考虑了。除了让出夏州,暂借河内,灭周之后,汉国得洛州、颍州、梁州、宋州;我大魏得豫州、兖州、南徐州、淮州。可是如此?\"
长孙兕微微颔首,心中暗自惊讶。高澄今日的表现与往日大相径庭,不仅没有讨价还价,反而将条件说得一清二楚。
\"丞相明鉴。\"长孙兕谨慎回应,\"此外,汉王希望约定八月初八同时出兵。我国从潼关、武关两路出击,发兵十万攻洛州、颍州;贵国从河内、黎阳两路出击,发兵攻洛州、兖州。\"
令所有人意外的是,高澄这次没有讨价还价,反而爽快答应:\"好!就依汉王之意。\"
张岳在一旁表面平静,内心却十分欢喜,以为是自己的密信促成汉国让步。这位绣衣卫指挥使盘算着:\"既已达成协议,近期不必再冒险传递情报。陈元康突然返回,说不定是自己多心了。\"
谈判异常顺利,不到一个时辰,双方就已签订正式文书。长孙兕将盖有双方印信的文书仔细收好,起身告辞:\"丞相英明,外臣这就回长安复命。愿两国旗开得胜!\"
高澄难得地露出真诚笑容:\"先生慢走。告诉汉王,我父亲言出必行!\"
———————
当夜,丞相府张灯结彩,庆贺与汉国结盟成功。高欢特意在家中设宴,犒劳谈判有功的儿子。
\"澄儿此次办得漂亮!\"高欢举杯,满面红光,\"既得汉国助力,又拿下河内这个战略要地。来,为父敬你一杯!\"
高澄恭敬举杯,眼中闪过一丝得意:\"全赖父亲威名,儿子不敢居功。\"
宴席上觥筹交错,歌舞升平。高氏一族齐聚一堂,纷纷称赞高澄年轻有为,必能继承高欢事业。
\"大公子真是孝顺聪明,\"高岳奉承道,谄媚之情溢于言表,\"丞相有子如此,实乃高家之福!\"
五岁的高洋坐在母亲娄昭君身边,小脸憋得通红。他看着众人对哥哥的夸赞,手中的筷子越握越紧。
高洋虽然早慧,但毕竟年幼,听到对高澄的夸赞再也忍受不住。
\"你们都在说谎!\"高洋突然将手中的筷子重重摔在桌上,尖声喊道,\"哥哥根本不像你们说的那样!\"
歌舞戛然而止,乐师手中的琴弦发出刺耳的颤音。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个五岁孩童身上。娄昭君急忙拉住儿子:\"洋儿,休得胡言!\"
高洋挣脱母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