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岁寒见志:松柏精神里的逆境坚守(2 / 8)
中,有一位叫樊锦诗的老人,她被称为 “敦煌女儿”。1963 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来到敦煌莫高窟工作。当时的莫高窟,环境极其恶劣,住的是土坯房,喝的是咸水,吃的是粗粮,夏天酷热难耐,冬天寒风刺骨,还时常有沙尘暴袭来。可樊锦诗却在这里一待就是六十多年,她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与研究事业。
在这六十多年里,樊锦诗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和挑战。她的丈夫在武汉工作,两人长期分居两地,只能通过书信联系;她的孩子出生后,只能交给远在上海的父母照顾,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她自己也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每到冬天,关节就疼得厉害,连走路都很困难。可即便如此,樊锦诗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她带领团队,克服了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困难,建立了敦煌莫高窟数字化保护工程,让莫高窟的文物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樊锦诗就像一棵生长在沙漠中的松柏,面对恶劣的环境和重重的困难,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低头、不放弃。她说:“我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守护敦煌。只要莫高窟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在这里坚守下去。” 她的坚韧与执着,正是松柏精神的生动体现。
二、岁寒之境:逆境中的人性考验
“岁寒” 是逆境,是人生中难免遇到的艰难困苦。它可能是贫困的生活,是事业的挫折,是疾病的折磨,是社会的动荡,也可能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 “岁寒” 的考验中,有的人会选择退缩、妥协、放弃,最终被逆境打败;而有的人则会像松柏一样,选择坚守、抗争、前行,最终在逆境中成长,在困境中绽放。
(一)贫困之寒:坚守初心的力量
贫困,是许多人人生中遇到的第一重 “岁寒”。它会让人吃不饱饭、穿不暖衣,会让人失去许多机会,会让人在他人面前感到自卑。可在贫困的 “岁寒” 中,依然有许多人像松柏一样,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信念,不被贫困打败。
北宋时期的范仲淹,就是在贫困的 “岁寒” 中坚守初心的典范。范仲淹出身贫寒,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改嫁到朱家。范仲淹从小就很懂事,知道母亲的辛苦,也知道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改变自己和母亲的命运。
由于家里贫困,范仲淹没有钱买灯油,晚上就借着月光读书;没有钱买纸和笔,就用树枝在地上写字;没有钱买饭菜,就每天煮一锅粥,等粥凉了凝固后,分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再配上一些咸菜充饥。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 “断齑画粥” 的故事。
在这样贫困的生活中,范仲淹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发奋读书,希望能够考取功名,为国家和百姓做些事情。有一次,一位同学看到他每天只吃粥和咸菜,就给他送来了一些好吃的饭菜。可范仲淹却没有吃,他对同学说:“谢谢你的好意,我现在习惯了吃粥和咸菜,如果吃了你的饭菜,以后就再也吃不惯粥和咸菜了,这样会影响我的学习。”
后来,范仲淹终于考取了功名,成为了一名官员。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在贫困中坚守的初心,为官清廉,关心百姓的疾苦,推行了许多有利于百姓的政策。他写下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名句,不仅是他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成为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的精神准则。
在现代社会,也有许多在贫困中坚守初心的人。云南大山里的女孩张桂梅,小时候家里非常贫困,她的母亲身体不好,父亲靠种地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张桂梅从小就很渴望读书,可由于家里贫困,她差点就辍学了。后来,在一位老师的帮助下,张桂梅才得以继续读书。
从那时起,张桂梅就立下了一个志向:“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名老师,帮助更多像我一样贫困的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