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守志不移:孔子箴言里的精神脊梁(6 / 15)

加入书签

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张桂梅的 “志”,不仅改变了无数女孩的命运,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让 “守志” 的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传承。

二、“夺志” 之难:为何 “志” 能超越外在力量

孔子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为何手握重兵的 “帅” 能被夺取,而普通 “匹夫” 的 “志” 却难以被撼动?这背后,是 “志” 的特殊性 —— 它源于内心,不受外在物质条件的束缚,也不被权力、财富、武力等外在力量所左右。外在的力量可以剥夺人的生命、财产、地位,却无法剥夺人心中的信念。

纵观历史,有无数人在面对外在压力时,始终坚守自己的 “志”,即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愿妥协。南宋末年的文天祥,他的 “志” 是 “忠君报国,收复河山”。在元军南下时,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义军,全力抗元,却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

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欣赏文天祥的才华,多次派人劝降,许以高官厚禄。第一次劝降时,元朝的大臣对文天祥说:“如果你愿意投降,皇上可以封你为宰相,让你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 文天祥坚定地说:“我是宋朝的臣子,岂能背叛宋朝,投降元朝?我宁愿死,也不会投降。”

后来,忽必烈又让已经投降元朝的南宋皇帝赵?亲自出面劝说。赵?见到文天祥后,还没开口,文天祥就跪在地上,朝着宋朝的方向磕了三个头,然后对赵?说:“陛下,臣文天祥无能,不能保卫国家,让陛下受辱,臣罪该万死。可臣宁死也不会投降元朝,还请陛下自重。” 赵?见状,只好无奈地离开。

忽必烈见文天祥如此坚定,十分生气,下令将文天祥关进监狱。监狱里的环境十分恶劣,阴暗潮湿,冬天寒风刺骨,夏天闷热难耐,还经常有老鼠、虫子出没。文天祥在监狱里,每天只能吃一些粗糙的饭菜,可他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 “志”。他在监狱里写下了《正气歌》,其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诗,成为了千古名句,表达了他宁死不屈、坚守气节的决心。

1283 年 1 月 9 日,文天祥被押赴刑场。在刑场上,文天祥朝着宋朝的方向磕了三个头,然后从容就义,年仅 47 岁。他的 “志” 没有被元朝的权力和财富所 “夺取”,反而成为了千古流传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气节。

而近代的革命先烈李大钊,他的 “志” 是 “传播马克思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黑暗,民不聊生,李大钊看到了中国的危机,也看到了希望。他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开始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927 年 4 月 6 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派兵闯进北京东交民巷的苏联大使馆,逮捕了李大钊等 80 多名革命志士。在狱中,李大钊遭受了严刑拷打,敌人用竹签钉他的手指,用鞭子抽他的身体,用烙铁烫他的皮肤,可他始终坚贞不屈,没有泄露任何党的秘密。

敌人见李大钊不肯屈服,就对他说:“只要你放弃马克思主义,不再从事革命活动,我们就放你出去,还可以给你高官厚禄。” 李大钊笑着说:“马克思主义是拯救中国的真理,我既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革命事业,就不会轻易放弃。我宁愿死,也不会背叛自己的信仰。”

4 月 28 日,李大钊等 20 多名革命志士被押赴刑场。在刑场上,李大钊面对敌人的绞刑架,毫无惧色,他发表了最后的演说:“我们相信,中国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马克思主义一定会在中国取得胜利。我们虽然死了,但我们的精神会永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