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悟孔子 “好德如好色” 之人性洞察(4 / 7)
“好德如好色” 的基础。“克己” 即克制自己过度的本能欲望,不被 “好色” 所迷惑;“复礼” 即遵守周礼的规范,将道德礼法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 “克己复礼”,人们可以逐渐平衡 “好德” 与 “好色” 的关系,让本能欲望的满足不违背道德礼法,让道德追求成为人生的主导。
孔子对 “克己复礼” 的具体要求是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符合礼法的东西不看,不符合礼法的话不听,不符合礼法的话不说,不符合礼法的事不做。这四个 “非礼勿”,看似是对行为的外在约束,实则是对内心欲望的引导与规范。通过控制自己的感官与言行,人们可以逐渐减少对本能欲望的依赖,培养对道德礼法的敬畏与认同,最终实现 “克己复礼” 的目标。
比如,在 “好色” 方面,孔子主张以礼法克制男女之欲。《礼记?曲礼》中记载:“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嫂叔不通问,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捆,内言不出于捆。” 这些礼仪规范,并非是对男女之欲的否定,而是对其的合理引导,避免因过度放纵而违背道德。孔子自己也严格遵守这些礼仪规范,比如他在卫国见南子时,虽然是出于政治目的,但仍严格遵守礼法,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引发不必要的非议。
通过 “克己复礼”,人们可以逐渐将外在的道德礼法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让 “好德” 成为一种习惯,而非一种负担。当 “克己复礼” 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时,人们对道德的追求便会像对本能欲望的追求那样自然,“好德如好色” 的理想境界也就不难实现了。
(二)学思结合:以知识涵养道德认知
“学思结合” 是孔子提出的重要学习方法,也是培养 “好德” 意识的关键。孔子认为,要实现 “好德如好色”,首先需要通过学习,了解 “德” 的内涵与价值,培养对 “德” 的认知与认同;同时,还需要通过思考,将所学的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形成对 “德” 的热爱与执着。
孔子一生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将学习视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通过学习,人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与精神境界。
在学习内容方面,孔子主张学习古代典籍与礼乐文化。《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典籍,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与人生智慧,是培养 “好德” 意识的重要素材。比如,学习《诗经》可以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培养孝悌与忠君的道德品质;学习《礼记》可以了解礼仪规范,培养言行得体的道德习惯;学习《春秋》可以了解历史的兴衰得失,培养以史为鉴的道德自觉。
同时,孔子也强调思考的重要性,他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如果只学习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无法真正理解道德的内涵;如果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空想,无法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只有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 “德” 的价值,培养对 “德” 的热爱,为实现 “好德如好色” 奠定认知基础。
(三)知行合一:以实践践行道德理想
“知行合一” 是孔子道德教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实现 “好德如好色” 的最终途径。孔子认为,“好德” 不能只停留在认知层面,更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 只有通过实践,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才能真正培养对 “德” 的热爱,实现 “好德如好色” 的理想境界。
孔子一生都在践行 “知行合一” 的道德理念。他周游列国,宣扬 “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