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悟孔子 “自卫反鲁正乐” 之魂(4 / 8)

加入书签

传递政治理念、教化百姓心性、维护社会秩序。比如,《大雅?文王》通过歌颂文王的仁德与功业,向诸侯与百姓传递 “以德治国” 的理念;《小雅?鹿鸣》通过描绘宴饮嘉宾的场景,倡导 “尊贤敬客” 的礼仪规范。

春秋末期,《雅》乐的混乱比《颂》乐更为严重。一方面,《雅》诗的篇章错乱不堪,《大雅》与《小雅》的界限模糊,部分反映周人历史与政治理想的《大雅》诗篇,与描写日常宴饮的《小雅》诗篇混杂在一起,失去了原有的政教层级;另一方面,《雅》乐的教化功能完全丧失,诸侯大夫们只关注《雅》乐的娱乐性,沉迷于其旋律的优美,却对诗歌中蕴含的政治理念与道德教化视而不见。更有甚者,为了迎合低俗趣味,随意改编《雅》乐的旋律,将原本庄重典雅的政教之乐,变得轻浮靡靡,完全背离了《雅》乐的精神内核。

孔子正《雅》,首先是 “正篇章”—— 他依据《雅》乐的政教功能与创作时代,重新划分《大雅》与《小雅》的界限,将错乱的诗篇归位。比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叙述周族起源与发展的诗篇,被孔子归为 “周族史诗” 类,强调其承载周人历史记忆与政治理想的功能;《小雅》中的《采薇》《出车》等描写征战的诗篇,被归为 “时政叙事” 类,突出其反映社会现实、讽喻时政的作用。通过这种分类,让《雅》诗的篇章结构清晰明了,便于后人理解其政教内涵。

其次是 “正乐教”—— 孔子不仅整理《雅》乐的旋律,更注重挖掘其背后的教化功能。他通过讲学,向弟子们解读《雅》诗的内容,引导他们领悟其中蕴含的政治理念与道德准则。比如,在讲解《大雅?荡》时,孔子会结合西周灭亡的历史,分析诗中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的警示意义,告诫弟子们要以史为鉴、重视道德修养;在讲解《小雅?十月之交》时,他会通过诗中对日食、地震等灾异现象的描写,阐释周人 “天人感应” 的观念,强调君主 “以德配天” 的重要性。孔子认为,《雅》乐的价值不在于旋律的优美,而在于其能 “移风易俗”—— 通过乐的和谐,让百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教化,认同社会秩序。

最后是 “正应用”—— 孔子明确《雅》乐在不同政教场合的使用规范,比如朝聘会盟时演奏《大雅》的庄重篇章,以彰显周人的政治理想;宴饮嘉宾时演奏《小雅》的温和诗篇,以传递 “和而不同” 的礼仪精神。他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让弟子们明白,《雅》乐的使用不是随意的,而是要与场合的政教功能相匹配,最终实现 “以乐辅礼”“以乐育人” 的目的。

(三)《雅》《颂》各得其所:礼乐秩序的整体重建

“《雅》、《颂》各得其所”,这里的 “各得其所”,不仅是指《雅》与《颂》各自回归其文本、乐调与使用场合的本位,更指二者重新形成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礼乐整体秩序 ——《颂》乐主 “敬”,承担祭祀天地祖先、维系文化根脉的功能;《雅》乐主 “教”,承担传递政教理念、教化百姓心性的功能;二者共同服务于 “礼” 的秩序,共同承载周人 “以德治国”“天下有道” 的理想。

在孔子看来,礼乐秩序的核心是 “和谐”—— 不仅是乐调的和谐,更是 “礼” 与 “乐” 的和谐、“文” 与 “道” 的和谐、“个人” 与 “社会” 的和谐。通过 “正乐”,孔子让《雅》《颂》重新回归其精神内核,让 “乐” 再次成为 “礼” 的载体,让 “文” 再次成为 “道” 的体现。这种 “各得其所”,本质上是对周人礼乐文明的整体重建 —— 它不是对西周礼乐制度的简单复制,而是在总结春秋时期文化困境的基础上,对礼乐精神的重新提炼与升华,让礼乐文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依然能够发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