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悟颜渊叹孔子之智(1 / 7)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翻开《论语?子罕》,颜渊这番发自肺腑的慨叹,宛如一曲饱含崇敬与向往的赞歌,将两千多年前师生间的深厚情谊与思想共鸣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初读时,或许只觉是弟子对老师的寻常赞誉,但当我们深入了解颜渊的生平、孔子的教育理念以及儒家思想的精髓后,便会发现,这短短数语背后,藏着一位求学之人对真理的执着追寻、对师者的无限敬仰,更藏着孔子教育智慧的无穷魅力。这种智慧与情感,如同穿越时空的暖流,历经千年依旧能触动每个求知者的心灵,为当今时代的教育、治学与为人处世提供深刻的启示。
一、颜渊与孔子:儒家史上的 “模范师徒”
要真正理解颜渊这番慨叹的重量,首先需走进颜渊与孔子的师生世界,了解这段被后世传颂的 “模范师徒” 佳话。颜渊,名回,字子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以德行着称,被后世尊为 “复圣”,与孔子、孟子、曾子并称 “儒家四圣”。颜渊出身贫寒,“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但他对学问的热爱与对道德的坚守,却远超常人。而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仅学识渊博,更有着独特的教育智慧与人格魅力,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将自己的思想与理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而颜渊,便是最能领悟孔子思想精髓的弟子。
颜渊初识孔子时,年仅十三岁,此后便一直追随孔子,无论是孔子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还是晚年回到鲁国的潜心治学,颜渊始终不离不弃。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一行人曾被困于陈蔡之间,粮食断绝,弟子们大多饥寒交迫,甚至心生动摇,唯有颜渊依旧坚定地陪伴在孔子身边,始终坚信老师的思想与理想。孔子曾多次称赞颜渊,“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足见孔子对颜渊的喜爱与认可。而颜渊对孔子,也始终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他将孔子视为精神导师与真理的化身,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孔子思想的学习与践行中。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颜渊总是最勤奋、最专注的那个。他不像子路那样直率鲁莽,也不像子贡那样善于言辞,而是默默倾听、认真思考,将孔子所传授的知识与道理内化于心。据《论语》记载,“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与颜渊交谈一整天,颜渊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看似愚笨,可孔子观察他课后的言行,发现他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有所发挥,才明白颜渊并非愚笨,而是对知识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思考。正是这种勤奋、专注与深刻的领悟力,让颜渊成为孔子思想最忠实的传承者,也让他对孔子的学问与人格有着比其他弟子更深刻的体会,这才有了后来那番发自肺腑的慨叹。
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对真理与师者的无限敬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颜渊用这八个字,精准地描绘出自己在学习孔子思想过程中的感受,既是对孔子学问高深莫测的赞叹,也是对自己追寻真理之路的真实写照。
“仰之弥高”,从字面意思来看,是说抬头仰望孔子的学问与品德,越仰望越觉得高远。在颜渊眼中,孔子的学问如同巍峨的高山,初学时或许只能看到山脚下的风景,以为自己已经有所了解,可随着学习的深入,才发现这座 “高山” 远比自己想象的要高远得多,无论如何努力仰望,都难以触及顶峰。这种感受,源于孔子学问的博大精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