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博学不名:孔子自谦执御的智慧(7 / 8)
用单一标签定义孔子” 而困惑,本质上是陷入了 “标签焦虑”—— 认为只有获得明确的 “名家标签”,才算 “成功”。而孔子的自谦回应,恰恰是对 “标签焦虑” 的超越:他不追求 “礼学家”“音乐家” 等单一标签,而是通过 “博学” 与 “实用” 的结合,实现知识与技艺的价值。
在当代社会,许多人也陷入 “标签焦虑”:大学生追求 “多证书” 标签,却忽视能力提升;职场人追求 “多领域专家” 标签,却陷入 “浅尝辄止” 的困境。孔子的智慧提醒我们:标签只是他人对自己的片面定义,真正的价值在于 “能解决什么问题、能创造什么价值”。正如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虽未刻意追求 “植物学家”“农学家” 等标签,却通过 “专精杂交水稻研究” 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用实际价值赢得了世界尊重。
(二)聚焦 “价值创造”:以 “实用” 为导向
孔子选择 “执御”,核心是聚焦 “实用价值”——“御” 能满足出行、军事、礼仪等实际需求,是 “有用” 的技艺。这种 “以实用为导向” 的思维,让他的 “博学” 不流于形式,而是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能力。
当代人在学习与工作中,也应聚焦 “价值创造”:学习知识时,多问 “这能解决什么问题”;培养技能时,多思考 “这能创造什么价值”。例如,学习 “短视频制作”,不应只追求 “会拍摄、会剪辑” 的表面技能,而应思考 “如何用短视频传递有价值的内容(如科普知识、生活技巧)”;从事 “公益事业”,不应只追求 “参与公益” 的标签,而应聚焦 “如何真正帮助受助者(如为贫困儿童提供教育资源,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支持)”。这种 “价值导向”,能让 “博学” 与 “专精” 都服务于实际需求,避免 “空学无用”。
(三)保持 “谦逊开放”:在成长中不断调整
孔子面对赞叹仍自谦 “执御”,体现了 “谦逊开放” 的态度 —— 承认自己的知识与技艺仍有提升空间,不固步自封。这种态度,是平衡 “博学” 与 “专精” 的心理基础:只有保持谦逊,才能在 “博学” 时不骄傲自满,在 “专精” 时不盲目自信;只有保持开放,才能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能,调整知识结构。
在当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极快,“谦逊开放” 的态度尤为重要。例如,一位资深医生,即便在某一领域(如心血管疾病)达到专精水平,也需保持开放心态,学习最新的医疗技术(如微创手术、精准医疗),了解跨学科知识(如心理学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才能不断提升诊疗水平;一位企业管理者,即便经验丰富,也需谦逊学习新的管理理念(如数字化管理、员工关怀),避免 “经验主义导致决策失误”。这种 “谦逊开放” 的成长态度,能让个人在 “博学” 与 “专精” 的平衡中持续进步,实现终身成长。
六、结语:以孔子智慧照亮当代成长之路
达巷党人的赞叹与孔子的自谦回应,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依然为当代人提供着成长的智慧。孔子的 “博学”,教会我们拓宽视野、拥抱多元;他的 “自谦执御”,提醒我们深耕领域、回归实用。“博学” 与 “专精” 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成长双翼 —— 博学为专精提供广阔天地,专精为博学注入深度力量。
在知识爆炸的当代社会,我们不必为 “博” 与 “专” 的选择而焦虑,而应像孔子那样:以 “核心需求” 锚定方向,在不同阶段动态调整 “博” 与 “专” 的比例;以 “能力迁移” 打通壁垒,让专精能力成为博学的桥梁;以 “价值创造” 为终极目标,摆脱标签焦虑,专注于解决问题、服务社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