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雅乐之美:孔子听乐的心灵震撼(4 / 7)

加入书签

之音” 的轻快淫靡,它节奏舒缓平稳,曲调恢弘悠扬,能够让听众的心灵得到平静与净化。

孔子对乐声形式美的欣赏,体现在他对雅乐乐器、曲调、节奏的认可上。编钟、编磬作为雅乐的主要乐器,其音色庄重典雅,与礼仪的庄重氛围相契合,能够营造出神圣、肃穆的意境;雅乐的曲调平缓悠扬,没有激烈的起伏,能够让听众在聆听过程中保持冷静与理性;雅乐的节奏稳定有序,与社会秩序相呼应,能够引导听众树立秩序意识。

例如,在聆听《关雎》之乱时,孔子感受到的不仅是琴瑟的柔和与钟鼓的恢弘,更是这些乐声所营造的美好意境 —— 仿佛看到了君子与淑女的美好结合,感受到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美好景象。这种意境的营造,正是雅乐形式美的重要体现,也是孔子 “洋洋乎盈耳哉” 赞叹的重要原因。

(二)对道德理念的认同:美善统一,教化人心

孔子的审美体验,并非单纯的形式美欣赏,更包含了对乐声所蕴含的道德理念的认同。雅乐的核心价值在于 “美” 与 “善” 的统一 —— 既具有形式上的美感,又蕴含着道德教化的内涵。师挚演奏的雅乐,通过庄重典雅的乐声,传递出 “仁”“礼”“中庸” 等儒家核心道德理念,与孔子的思想高度契合,因此引发了孔子的精神共鸣。

在聆听 “师挚之始” 时,孔子感受到的不仅是乐声的庄重,更是乐声所传递的 “礼” 的理念 —— 乐声的平缓庄重与礼仪的等级秩序相呼应,引导听众遵守礼仪规范,尊重他人,维护社会秩序。在聆听《关雎》之乱时,孔子感受到的不仅是乐声的恢弘,更是乐声所传递的 “仁” 与 “中庸” 的理念 ——《关雎》中纯洁真挚的情感体现了 “仁” 的精神,“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的情感表达体现了 “中庸” 之道,这些都与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

孔子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在他看来,艺术(包括音乐)的价值在于承载 “道”“德”“仁” 等道德理念,通过艺术的形式传递给民众。师挚演奏的雅乐,正是 “游于艺” 的典范,它以音乐为载体,传递道德理念,实现了 “美” 与 “善” 的统一,因此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认可。

(三)对周礼与雅乐复兴的向往

“洋洋乎盈耳哉” 的赞叹,还蕴含了孔子对周礼与雅乐复兴的向往。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乐衰落,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与雅乐,希望通过礼乐制度的重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当他听到师挚演奏的雅乐时,仿佛看到了周礼复兴的希望 —— 师挚的演奏不仅展现了雅乐的极致魅力,更证明了雅乐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要有人坚守与传承,雅乐就能重新焕发生机。

孔子对雅乐的推崇,本质上是对周礼的推崇。他认为,雅乐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雅乐的复兴是周礼复兴的前提。通过雅乐的演奏,能够引导民众树立道德观念,遵守礼仪规范,进而恢复社会秩序。因此,当孔子听到师挚演奏的雅乐时,才会如此激动,发出 “洋洋乎盈耳哉” 的赞叹 —— 这不仅是对乐声之美的欣赏,更是对周礼与雅乐复兴的期待。

例如,孔子曾周游列国,希望能找到一位贤明的君主,推行 “仁政”,恢复周礼与雅乐,却始终未能如愿。当他回到鲁国,听到师挚演奏的雅乐时,内心的失落与遗憾得到了一定的慰藉 —— 他看到了雅乐传承的希望,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恢复周礼与雅乐的信念。因此,“洋洋乎盈耳哉” 的赞叹,不仅是对一次听乐体验的记录,更是孔子内心理想的表达。

四、雅乐的当代价值:从文化传承到精神滋养

在当代社会,随着多元音乐文化的兴起,传统雅乐逐渐淡出大众视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