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守道与处世:孔子的人生智慧启示(7 / 12)

加入书签

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主张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推行 “仁政”,加强道德教化。他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不仅推动了汉朝的思想统一与社会稳定,还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与价值。

又如,唐朝的房玄龄、杜如晦,生活在唐太宗时期,当时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史称 “贞观之治”,属于 “天下有道” 的时期。房玄龄、杜如晦作为唐太宗的重要谋士,积极入世,为唐太宗出谋划策,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如完善科举制度、减轻赋税、重视人才选拔等,为 “贞观之治” 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实现了自己 “治国平天下” 的抱负。

2. 当代社会的 “有道则见”:在新时代践行个人价值

在当代中国,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和谐,正处于 “天下有道” 的时期。对于当代人而言,“天下有道则见” 意味着要积极投身于国家发展与社会建设中,以自己的才华与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在科技领域,无数科学家积极入世,投身于科技创新事业,如 “两弹一星” 元勋邓稼先、钱学森,当代航天科学家叶培建等,他们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与国防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教育领域,无数教师扎根讲台,积极传播知识与道德,如张桂梅、于漪等,他们以自己的爱心与责任,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在基层治理领域,无数基层干部深入群众,积极解决民生问题,如 “时代楷模” 黄文秀、黄大发等,他们在基层岗位上默默奉献,为乡村振兴与社会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人的选择,正是当代社会 “天下有道则见” 的生动实践。

(二)“天下无道则隐”:退隐避世的坚守与等待

“天下无道” 指社会政治黑暗、道德沦丧、百姓生活困苦,此时 “道” 的践行缺乏基本环境,士人应选择退隐避世,坚守自己的道德与信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种 “隐” 并非消极逃避,而是一种坚守 —— 在 “无道” 的环境中,不放弃对 “道” 的信仰,通过个人的修养与传承,等待 “有道” 之时再积极入世。

1. 历史中的 “无道则隐”:以退隐守护 “道” 的传承

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 “天下无道” 时选择退隐避世,以坚守与传承 “道”。例如,东晋时期的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属于 “天下无道” 的时期。陶渊明曾多次担任官职,但看到官场的腐败与黑暗后,意识到自己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践行 “道”,于是选择退隐田园,过上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生活。在退隐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诗文,表达对 “道” 的坚守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这些诗文不仅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还传承了儒家的道德理念,影响了后世无数人。

又如,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并称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生活在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 “天下无道” 时期。他们拒绝为清朝效力,选择退隐民间,致力于学术研究与思想传播。黄宗羲写下《明夷待访录》,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进步思想;顾炎武写下《日知录》,强调 “经世致用”,主张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王夫之写下《船山遗书》,发展了唯物主义思想,批判程朱理学的唯心主义倾向。他们的退隐不是放弃对 “道” 的追求,而是通过学术研究与思想传播,守护与发展 “道”,为后世 “有道” 时期的社会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2. 当代社会的 “无道则隐”:新形态下的坚守与等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