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才与德:孔子眼中的周公之才启示(2 / 7)
,传承了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周公创作的 “乐”,则与 “礼” 相辅相成。“乐” 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道德教化的工具 —— 周公根据不同的礼仪场合,创作了不同的乐曲,如在祭祀天地、祖先时演奏庄重典雅的《大武》,在朝聘、宴饮时演奏和谐欢快的《小雅》。这些乐曲旋律优美、意境深远,既能营造庄严、和谐的氛围,又能潜移默化地向民众传递 “仁”“义”“礼”“智”“信” 等道德理念,实现 “乐以教和” 的目的。
“礼” 与 “乐” 的结合,形成了周朝独特的治国模式 ——“礼” 强调秩序与差异,“乐” 强调和谐与统一;“礼” 规范人们的外在行为,“乐” 调和人们的内在心性。这种治国模式,不仅让周朝实现了长治久安,还对后世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源头。孔子一生推崇周礼,曾感叹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足见周公制礼作乐的才华对孔子的影响之深。
(三)鞠躬尽瘁的道德品格
周公的才华,不仅体现在政治与治国层面,更体现在他高尚的道德品格上。在摄政期间,周公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深知成王年幼,国家安危系于一身,因此凡事亲力亲为,“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洗头时多次握着湿发出来处理政务,吃饭时多次吐出食物去接待宾客,生怕错过任何重要事务,耽误国家大事。这种勤政爱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后世官员的典范。
更难能可贵的是,当成王长大成人后,周公毫不犹豫地将政权归还给成王,自己则回到大臣的位置,辅佐成王治理国家,丝毫没有留恋权力的念头。这种 “功成不居” 的品格,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尤为难得,也让周公赢得了后世的广泛敬仰。孔子推崇周公,不仅因为他的才华,更因为他的品德 —— 周公的才华与品德,共同构成了 “周公之才之美” 的完整内涵,成为孔子评判 “才德兼备” 的最高标准。
二、解析 “骄” 与 “吝”:才华的两大 “蛀虫”
孔子认为,即便拥有周公那样的才华,若滋生了 “骄” 与 “吝” 的品性,其余的一切便都不值得观。“骄” 即骄傲自满,“吝” 即吝啬小气,这两种品性看似不同,却都能从根本上摧毁一个人的才华与成就,成为才华的两大 “蛀虫”。
(一)“骄”:才华的 “自毁器”
“骄”,即骄傲自满,是指因自身拥有一定的才华或成就,便目中无人、狂妄自大,不再虚心学习、精益求精。骄傲自满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会让人失去清醒的自我认知,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也听不进他人的意见,最终导致才华停滞不前,甚至因决策失误而酿成大错。
1. 历史中的 “骄” 之祸
在中国历史上,因骄傲自满而葬送才华与事业的案例比比皆是。项羽,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项羽出身贵族,自幼习武,力能扛鼎,勇猛过人,在秦末农民起义中,他率领楚军屡破秦军,巨鹿之战中 “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成为反秦义军的领袖,其军事才华堪称顶尖。然而,项羽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 —— 骄傲自满。他自恃勇武,看不起他人,对谋士范增的建议时常置之不理;他刚愎自用,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错失了消灭竞争对手的最佳时机;他定都彭城后,沉迷于自己的功绩,不再进取,反而大肆分封诸侯,导致天下再次陷入混乱。最终,项羽在楚汉之争中被刘邦击败,自刎于乌江,空有一身才华,却落得个悲惨的结局。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评价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