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从曾子之语悟君子担当(4 / 8)

加入书签

定的发展环境。

子产在治理郑国期间,还注重倾听百姓的意见。他设立 “乡校”,让百姓可以在乡校中议论政事,提出意见与建议。有人劝子产废除乡校,担心百姓的议论会影响政局稳定,子产却回答:“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这种开放、包容的治理态度,让子产赢得了百姓的广泛支持。

子产治理郑国二十余年,郑国从一个动荡不安的小国,逐渐变得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子产的担当,完美诠释了 “可以寄百里之命” 的内涵 —— 以 “智” 推行改革,以 “忠” 坚守托付,以 “义” 关怀百姓,成为后世君子治理国家的典范。

(三)“寄百里之命” 的当代启示:践行使命与责任

在当今社会,“寄百里之命” 的形式已从 “治理封地” 扩展为 “承担公共责任”,无论是政府官员治理地方、企业管理者管理企业,还是社会组织负责人推动公益事业,本质上都是 “寄命” 式的使命担当。践行 “可以寄百里之命” 的担当,需要我们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提升 “能力”,具备担当使命的素养。无论是治理地方、管理企业还是推动公益,都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政府官员需具备政策制定、公共管理、危机应对等能力,才能更好地治理地方、服务百姓;企业管理者需具备战略规划、团队管理、市场运营等能力,才能带领企业发展、创造价值;社会组织负责人需具备资源整合、项目管理、沟通协调等能力,才能推动公益事业、帮助弱势群体。

其次,坚守 “初心”,以公共利益为根本。“寄命” 的核心是对公共责任的承担,需坚守 “以人民为中心”“以公共利益为根本” 的初心,不谋取私利,不违背道义。政府官员需牢记 “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制定政策、开展工作时,始终将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企业管理者需秉持 “社会责任” 理念,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关注环境保护、员工权益、公益事业;社会组织负责人需坚守 “公益初心”,确保公益资源用于帮助需要的人,不滥用公益信任。

最后,保持 “担当”,直面挑战与困难。承担公共责任往往会面临各种挑战与困难,如政策执行的阻力、市场竞争的压力、公益资源的短缺等,需保持担当精神,不逃避、不退缩,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地方官员在推动乡村振兴时,可能会面临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等困难,需积极整合资源、引进人才,逐步解决问题;企业管理者在面对市场危机时,需积极调整战略、优化管理,带领企业渡过难关;社会组织负责人在推动公益项目时,可能会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需积极募捐、拓展合作,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四、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对信念与气节的坚守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是曾子对君子担当的第三重界定,也是君子担当的精神内核,指君子在面临关乎道德、信念、家国大义的关键时刻(“大节”),能够坚守原则,不被利益诱惑、权力压迫或危险威胁所动摇(“不可夺”)。这是对君子 “勇”“义”“刚” 品格的最高考验,是君子担当精神的灵魂所在。

(一)“临大节而不可夺” 的内涵:气节与原则的坚守

“大节” 在春秋时期,通常指关乎 “仁”“义”“礼”“忠” 的关键时刻,如君主无道时是否坚守道义、国家危难时是否挺身而出、利益诱惑面前是否坚守底线。“不可夺” 则指君子的信念与原则不可被改变,即使面临死亡威胁、权力诱惑或利益收买,也绝不违背自己的道德准则。

例如,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叔向,在晋国发生 “栾盈之乱” 时,面临 “大节” 考验。栾盈是晋国的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