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从曾子临终之语悟修身之慎(3 / 7)

加入书签

合 “礼” 的方式完成临终嘱托,体现了他对 “礼” 的始终坚守。

曾子一生注重 “礼” 的践行,他曾说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强调通过规范容貌、颜色、辞气等外在行为,践行 “礼” 的要求。在身体行为方面,他更是严格遵循 “礼” 的规范,例如,“立不中门,行不履阈”(站立时不站在门的中间,行走时不踩门坎),“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经过君主的座位时,神色庄重,脚步加快),这些行为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 “礼” 的坚守。

临终前,曾子虽身处病榻,仍以 “礼” 规范自己的身体行为。“启予足,启予手” 的动作,温和而庄重,符合 “礼” 中对长者临终嘱托的行为要求,既不显得仓促,也不显得随意,展现了他对 “礼” 的始终敬畏。这种对 “礼” 的坚守,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未松懈,成为曾子修身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 “义” 的坚守:避免身体陷入不义之境

“启予足,启予手” 的深层内涵,还在于曾子向弟子证明,自己的身体从未陷入不义之境 —— 他一生坚守 “义” 的准则,未因追求利益、权力而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未让身体承担不义之名,实现了身体与品德的双重洁净。

在春秋时期,“义” 是士人重要的道德准则,指行为符合道德与正义,“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是当时士人普遍的价值追求。曾子一生坚守 “义” 的准则,将 “义” 视为身体行为的底线,避免因不义之举让身体蒙羞。

例如,在面对利益诱惑时,曾子始终坚守 “义” 的底线。据《孟子?离娄上》记载,曾子在齐国时,有人送给他一条鱼,曾子拒绝接受,因为他认为接受这条鱼不符合 “义” 的准则 —— 送鱼者可能有求于他,接受鱼可能会让他陷入不义的境地。这种对 “义” 的坚守,让曾子的身体始终远离不义之举,保持了身体与品德的洁净。

临终前,曾子 “启予足,启予手”,也是在向弟子证明,自己的身体从未因不义之举受到损伤或蒙羞,他以一生的 “义” 行,守护了身体的道德属性,为弟子树立了 “义” 的典范。

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曾子修身之 “慎” 的一生

曾子临终前引用《诗经?小雅?小旻》中的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对自己一生修身之 “慎” 的精准概括。“慎” 是曾子修身思想的核心,贯穿于他的日常言行、道德实践与人生选择中,体现为对道德准则的敬畏、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对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成为他一生最鲜明的品格标签。

(一)“慎” 于日常言行:细微之处见道德

曾子的 “慎”,首先体现在日常言行的细微之处。他认为,道德的坚守并非体现在惊天动地的大事中,而是隐藏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里,只有在细微之处保持谨慎,才能避免违背道德准则,实现个人品德的完善。

在言语方面,曾子始终保持谨慎,做到 “言必信,行必果”。他曾说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将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作为每日反思的重要内容,确保自己的言语真实可信,不欺骗他人。例如,当弟子向他请教问题时,他总是如实回答,不夸大、不隐瞒,若自己有所不知,便坦诚承认,绝不不懂装懂,避免因言语失实违背 “信” 的准则。

在行为方面,曾子更是严格约束自己,符合 “礼” 与 “义” 的要求。例如,在饮食方面,他遵循 “食不言,寝不语” 的礼仪规范,不在吃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