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从孔子病中拒祷悟其精神境界(8 / 9)

加入书签

活中坚守原则、维护正义;信仰 “环保”,就应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小事做起。这种 “内在践行” 式的信仰,不仅具有理性的基础,还能让人在实践中获得内心的安宁与生命的价值,避免陷入盲目迷信的误区。

(二)树立坦然的生死观:从 “恐惧逃避” 转向 “价值超越”

孔子面对生死的通透与坦然,启示当代人要树立坦然的生死观,将对生死的态度从 “恐惧逃避” 转向 “价值超越”。在当今社会,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寿命不断延长,但对死亡的恐惧却并未减少 —— 许多人害怕死亡,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如过度养生、追求长生不老等)逃避死亡,却忽视了生命过程中的价值实现。

孔子的生死观告诉我们,生死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无法通过人力随意改变,与其恐惧逃避,不如坦然接受,并注重生命过程中的价值实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与深度 —— 在于是否为他人、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是否践行了自己的信仰与道德准则。例如,科学家通过科研创新推动社会进步,教师通过教书育人培养人才,医生通过救死扶伤拯救生命,普通人通过关爱家人、帮助他人传递温暖,这些行为都能让生命充满价值,即使生命结束,这种价值也会永远存在。

树立坦然的生死观,还需要我们学会珍惜当下,充分利用生命的每一刻,去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不要因为害怕死亡而虚度光阴,也不要因为追求长生而忽视了眼前的生活。正如孔子所说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时间如流水般流逝,我们应珍惜时间,践行道德,实现生命的价值,让自己在面对死亡时能够像孔子一样坦然无悔。

(三)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从 “追求功利” 转向 “修己安人”

孔子一生 “修己以安人” 的 “内在祷祀”,启示当代人要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将人生追求从 “追求功利” 转向 “修己安人”。在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人陷入了功利主义的误区,将追求金钱、地位、权力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忽视了道德修养与他人的利益,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矛盾增多。

孔子的 “修己安人” 告诉我们,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应包括两个方面:“修己” 与 “安人”。“修己” 即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与能力素质,通过学习、反思、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识、有能力的人;“安人” 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让他人生活得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修己” 是基础,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 “安人”;“安人” 是目标,只有通过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才能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树立 “修己安人” 的人生价值观,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践行道德准则,关心他人的需求,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例如,在家庭中,通过 “修己” 提升自己的品德,关爱家人,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工作中,通过 “修己” 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尽职尽责,为企业与社会创造价值;在社会中,通过 “修己” 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慈善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种 “修己安人” 的人生追求,不仅能让我们获得内心的安宁与满足,还能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结语:传承孔子精神,照亮当代人生

“子疾病,子路请祷” 这一简短的历史事件,蕴含着孔子对 “祷” 本质的深刻理解、对生死的通透坦然、对人文理性的坚守弘扬,展现了他超越时代的精神境界。孔子以 “丘之祷久矣” 的回应,告诉我们:真正的信仰不在于外在的仪式与神灵的祈求,而在于内在的道德践行;面对生死,无需恐惧逃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