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从孔子自谦悟圣仁与践行之境(3 / 11)

加入书签

>

孔子一生都致力于对古代典籍的研读与整理,希望通过从典籍中汲取先王之道、圣人智慧,来指导自己追求圣仁之道的实践,同时也为传承中华文脉、教化后世子孙奠定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他展现出了 “为之不厌” 的执着精神。

孔子自幼便对古代典籍抱有浓厚的兴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时就立志于学习先王之道,开始系统研读《诗》《书》《礼》《乐》等古代典籍。在学习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勤奋刻苦的态度,常常废寝忘食、不知疲倦。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对《周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深入理解《周易》的内涵,他反复研读,以至于 “韦编三绝”—— 用来串联竹简的牛皮绳都被磨断了多次。即使到了晚年,身体日渐衰弱,他对典籍的研读热情依然丝毫未减,这种对知识的渴望与对圣仁之道的追求,正是 “为之不厌” 的生动体现。

除了研读典籍,孔子还致力于对古代典籍的整理与修订。春秋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许多古代典籍遭到散失与破坏,内容也出现了诸多混乱与错误。孔子深感痛心,于是耗费大量心血,对《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典籍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修订与编纂。在整理《诗经》时,他从当时流传的三千多首诗中,精选出三百零五首,删去了其中重复、低俗的部分,保留了那些能够反映社会现实、体现道德教化的诗篇,并对其进行了分类与注解,使其成为一部系统完整、具有重要教化意义的典籍;在修订《春秋》时,他以鲁国的历史为基础,按照 “褒善贬恶” 的原则,对历史事件与人物进行了客观的记载与评价,希望通过历史的借鉴,引导人们践行道义、追求圣仁。

孔子对典籍的研读与整理,并非一帆风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获取典籍原本就十分困难,更何况要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与修订,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财力。但孔子从未因此而退缩,他始终秉持着 “为之不厌” 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对古代典籍的整理与修订,为中华文脉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执着追求的精神,也成为了他追求圣仁之道的重要支撑。

(二)“为之不厌” 体现在对周礼的坚守与践行中

孔子一生都致力于恢复周礼,将周礼视为实现社会秩序稳定、人们道德完善的重要途径,也是他追求圣仁之道的重要实践方向。在对周礼的坚守与践行过程中,他同样展现出了 “为之不厌” 的执着精神。

周礼是西周时期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与社会规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各个方面,强调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等级秩序与 “亲亲、尊尊” 的道德原则。在孔子看来,周礼是先王智慧的结晶,是实现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根本保障。然而,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周礼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礼崩乐坏” 的局面日益严重 —— 诸侯僭用天子之礼,大夫僭用诸侯之礼,人们的言行举止不再遵循礼仪规范,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面对这种局面,孔子痛心疾首,他决心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中严格践行周礼,同时也积极向他人宣扬周礼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唤醒人们对周礼的重视,推动社会恢复秩序。在日常生活中,孔子对周礼的践行达到了极致,《论语?乡党》中详细记载了他在不同场合下的言行举止:“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进入朝堂大门时,他弯腰鞠躬,显得十分恭敬,仿佛大门容不下自己;站立时不站在门的中间,行走时不踩门坎;经过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