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从孔子和歌观其处世与育人智慧(3 / 9)
认彼此在审美趣味、情感倾向等方面的一致性。
从情感层面来看,“和之” 是情感的传递与共享。当孔子通过 “必使反之” 深入感受歌者的情感后,“和之” 便是将这种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再通过歌声传递出来,实现情感的共享。例如,若歌者唱的是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歌曲,孔子在和唱时,会将自己对天下苍生的关怀融入其中,让歌者感受到 “有人与我同忧” 的慰藉;若歌者唱的是抒发理想抱负的歌曲,孔子的和唱则会传递出对共同理想的认同,让歌者感受到 “有人与我同行” 的鼓舞。这种情感的共享,能够极大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形成深厚的情感联结。
从思想层面来看,“和之” 更是思想的契合与价值的认同。在春秋时期,许多歌曲的歌词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尤其是《诗经》中的诗篇,更是被孔子视为 “思无邪” 的思想载体。当孔子与他人唱《诗经》中的歌曲时,“善歌” 不仅意味着歌声优美,更意味着歌者对诗中思想的深刻理解与认同。此时,孔子的 “和之”,便是对诗中思想的再次肯定,也是对歌者价值观念的认同。例如,若歌者唱的是《诗经?小雅》中体现 “忠孝” 思想的篇章,孔子的和唱便是对 “忠孝” 理念的坚守与弘扬,表明自己与歌者在核心价值观上的一致性。这种思想的契合,是比情感共鸣更深层次的连接,也是孔子 “以友辅仁” 交友理念的体现 —— 通过与志同道合者的互动,强化彼此的道德信念,共同追求 “仁” 的境界。
(三)“必” 与 “而后”:严谨的态度与有序的互动
在这则记载中,“必” 与 “而后” 两个虚词看似不起眼,却蕴含着孔子严谨的态度与对互动秩序的重视。
“必” 字体现了孔子行为的坚定性与一致性。“必使反之”,意味着无论对方的身份、地位如何,只要对方唱得好,孔子都会坚持请对方再唱一遍。这一 “必” 字,排除了随意性与功利性,表明尊重 “善歌者”、欣赏优秀艺术是孔子一贯的态度,而非因时、因人、因地而异的权宜之计。这种坚定的态度,反映了孔子对原则的坚守 —— 对艺术的尊重、对他人的欣赏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不能动摇。
“而后” 二字则体现了互动的有序性。“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明确了 “请对方再唱” 与 “自己和唱” 的先后顺序,不可颠倒。这种有序性并非形式上的刻板,而是基于对互动逻辑的尊重:只有先通过 “请对方再唱” 深入理解对方的歌声与情感,才能在 “和唱” 时实现真正的共鸣与契合。若不经过 “必使反之” 的环节,直接 “和之”,则可能因对对方的歌声与情感理解不深,导致和唱流于表面,无法达到情感与思想的深度交流。这种对互动秩序的重视,也反映了孔子 “克己复礼” 的思想 —— 在与人交往中,通过遵循一定的秩序与规范,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三、育人智慧:孔子和歌之举中的教育启示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更是杰出的教育家,他的许多日常行为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这一行为,也不例外,它如同一场生动的 “音乐教育课”,为我们揭示了孔子独特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一)赏识教育:发现优点,激发潜能
“必使反之” 的核心是对 “善歌者” 的赏识,这种赏识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孔子的教育实践中,他始终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与特长,并通过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论语》中记载了许多孔子赏识学生的例子。例如,子贡善于言辞,孔子便肯定他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