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论孔子接见互乡童子的包容智慧(4 / 10)
通过个体之间的真诚互动,打破群体偏见,实现更广泛的理解与包容。
在当代社会,地域偏见依然存在 —— 例如,人们对某些地区的人可能存在 “精明”“粗犷”“保守” 等刻板印象,这些印象的形成,往往源于缺乏直接的交往与了解。孔子的智慧提醒我们:消解地域偏见的关键,在于主动走出 “舒适区”,与来自不同地域的个体进行平等、真诚的交往,通过个体的真实表现,修正对群体的固化认知。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
三、“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孔子的评价标准与成长导向
面对弟子的困惑,孔子提出 “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评价标准与成长导向 —— 在孔子看来,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不应以 “静态的现状” 为依据,而应以 “动态的趋势” 为核心;不应纠结于 “过去的不足”,而应关注 “未来的进步”。这种以 “进步” 为导向的评价标准,不仅适用于人际交往,更成为孔子教育思想与处世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进” 与 “退”:动态的个体成长视角
“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中的 “进” 与 “退”,并非指物理空间的移动,而是指个体在道德修养、认知水平、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动态变化 ——“进” 即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表现为反思不足、主动学习、改正错误;“退” 则是向更差的方向滑落,表现为固步自封、拒绝进步、放任错误。孔子选择 “与其进”,本质上是选择以 “发展的眼光” 看待个体,承认人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允许个体存在不足,但更重视个体是否有向 “好” 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这种动态的成长视角,与孔子对 “人性” 的认知密切相关。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之所以会出现差异,是后天的 “习”(环境与教育)导致的。这意味着,个体的品质与能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与教育得到改变。因此,评价一个人时,不能仅凭当下的状态或过去的经历就下定论,而应关注其是否有通过 “习” 来改善自身的意愿与行动。例如,孔子的弟子冉求,最初在政事方面表现平平,甚至因 “聚敛而附益之”(帮助季氏搜刮财富)而受到孔子的批评,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反而在孔子的教诲下不断反思,最终成为 “孔门十哲” 中擅长政事的代表人物,帮助鲁国在外交与军事上取得重要成就。孔子对冉求的态度,正是 “与其进,不与其退” 的体现 —— 他看到了冉求从 “不足” 到 “进步” 的动态过程,最终认可了他的价值。
在教育实践中,这种动态视角尤为重要。每个学生的起点不同,有的学生可能一开始基础薄弱、行为有偏差,但只要有 “进” 的趋势,就值得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反之,有的学生可能起点较高,但如果缺乏 “进” 的意愿,固步自封,也难以实现真正的成长。例如,在现代教育中,教师面对 “后进生” 时,若能以 “与其进,不与其退” 的视角看待他们,关注他们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如作业比之前认真、上课比之前专注),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往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帮助他们实现更大的进步;而如果教师仅凭当下的成绩就将其定义为 “差生”,则很容易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导致他们陷入 “退” 的恶性循环。孔子的评价标准,为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教育的核心是 “促进成长”,而非 “筛选优劣”,只有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才能真正实现 “有教无类” 的教育理想。
(二)“唯何甚”:反对极端化的评判态度
“唯何甚” 三个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孔子反对极端化评判的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