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论孔子 “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智慧(7 / 10)

加入书签

具体的行动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抗疫英雄” 钟南山在疫情肆虐之际,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是 “仁” 的崇高体现。这些人物的实践,让 “仁” 从个体间的关爱升华到对社会的奉献,实现了 “仁至” 的最高境界,也印证了孔子 “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真理 —— 只要有 “欲仁” 的意愿,并将这份意愿转化为对职业的责任、对社会的担当,便能实现 “仁” 的崇高价值。

四、古今传承:“我欲仁,斯仁至矣” 智慧的历史延续与时代创新

孔子 “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智慧,并非局限于春秋时期,而是历经千年传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不断诠释与创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 “仁学” 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儒家的继承与发展,到宋明理学的深化与拓展,再到现代社会的创新与实践,这一智慧始终闪耀着人文光辉,为不同时代的个体修养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一)先秦至宋明:“仁学” 的深化与 “欲仁” 路径的拓展

在先秦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后世儒家学者对 “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智慧进行了继承与发展,进一步深化了 “仁” 的内涵,拓展了 “欲仁” 的路径。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继承了孔子 “仁” 的核心思想,提出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认为 “仁” 是人的本心,“欲仁” 便是回归本心的过程。他进一步提出 “求放心” 的概念,认为人之所以不能实现 “仁”,是因为 “放其心而不知求”,即丢失了本心,而 “欲仁” 的过程便是 “求其放心”,通过反思与修养找回本心。孟子还将 “仁” 与 “仁政” 结合,认为统治者若有 “欲仁” 的意愿,便能推行 “仁政”,实现 “保民而王” 的目标,这种将个体 “欲仁” 与社会治理结合的思想,拓展了 “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应用范围。

荀子虽在人性论上与孟子存在分歧,认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他同样认可 “欲仁” 的重要性。荀子认为,人的本性虽恶,但通过 “化性起伪”(即通过教育与修养改变本性),可以实现 “仁” 的目标,而 “欲仁” 便是 “化性起伪” 的起点。他强调 “学不可以已”,认为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个体可以培养 “仁” 的品德,实现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的境界。荀子的思想,从 “后天修养” 的角度拓展了 “欲仁” 的路径,强调 “欲仁” 不仅需要主观意愿,更需要持续的学习与实践。

到了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对 “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智慧进行了进一步的哲学深化。程颢、程颐提出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认为 “仁” 是天地万物的本质,“欲仁” 便是实现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统一。他们强调 “识仁” 的重要性,认为 “欲仁” 首先需要认识到 “仁” 的本质,然后通过 “存养” 与 “省察” 的功夫,保持 “仁” 的本心,实现 “仁至”。朱熹继承了二程的思想,提出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的修养路径,认为 “欲仁” 需要通过 “格物”(观察事物、探究规律)来 “致知”(认识 “仁” 的本质),再通过 “诚意”(坚定 “欲仁” 的意愿)、“正心”(排除杂念、专注 “仁” 的追求),最终实现 “仁至”。陆九渊、王阳明则提出 “心即理” 的思想,认为 “仁” 就在人的心中,“欲仁” 便是 “发明本心”,通过内心的反思与觉悟,直接实现 “仁至”。王阳明的 “知行合一” 思想,更是与孔子 “我欲仁,斯仁至矣” 高度契合 —— 他认为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欲仁” 的意愿(知)必须转化为实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