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论孔子 “多闻多见” 的求知智慧(3 / 17)
学的决策,带领企业适应市场竞争。
(二)“多闻” 需秉持理性态度,避免盲目接纳
“多闻” 并非不加分辨地 “全盘接收”,而是要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保持理性的判断能力,筛选出有价值、正确的知识与观点。孔子强调 “择其善者而从之”,便是提醒求知者在 “多闻” 的过程中要学会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若缺乏辨别能力,盲目接纳所有听到的信息,不仅无法实现知识的积累,反而可能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形成错误的认知。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多闻” 的渠道日益丰富,从书籍、期刊、报纸等传统媒体,到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兴平台,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海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良莠不齐,既有科学、客观的知识,也有虚假、片面的谣言;既有深刻、有价值的见解,也有肤浅、功利的言论。因此,“多闻” 更需要伴随理性的筛选与判断。例如,在面对网络上的健康养生信息时,不能盲目相信所谓的 “专家建议” 或 “民间偏方”,而应通过权威的医学书籍、学术论文或正规医疗机构的信息进行验证,筛选出科学、有效的养生知识;在学习专业知识时,不能只依赖单一的教材或老师的讲解,而应阅读不同学者的着作、论文,了解不同的学术观点,通过对比、分析,形成自己的判断,避免陷入片面的认知。
历史上,因缺乏 “择善而从” 的理性态度,盲目 “多闻” 导致失败的案例并不少见。例如,在近代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在西方文化传入后,盲目推崇西方的一切,甚至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主张 “全盘西化”,这种缺乏辨别、盲目接纳的态度,不仅未能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反而导致了文化认同的危机;在学术研究中,一些学者盲目追随国外的学术潮流,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导致研究成果缺乏现实意义,难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些案例都表明,“多闻” 若缺乏理性的筛选与判断,只会适得其反。
(三)“多闻” 的本质是主动求知,而非被动接收
真正的 “多闻”,并非被动地等待信息上门,而是主动地去寻找、获取有价值的知识与见解。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并非单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也是为了通过游历,主动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与民风民俗,获取书本之外的知识。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孔子的谦逊态度,也表明他将每一次与人交往都视为 “多闻” 的机会,主动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与长处。
在传统社会,由于交通与信息传播条件的限制,“多闻” 的难度较大,但求知者依然通过各种方式主动获取知识。例如,古代的文人学子常常通过 “游学” 的方式,走访名山大川,拜访名师大儒,与其他学者交流探讨,主动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一些商人通过走南闯北的经商经历,了解不同地区的物产、风俗与市场需求,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知识与社会经验。这些主动 “多闻” 的行为,不仅帮助他们积累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
在现代社会,虽然信息获取变得便捷,但 “主动求知” 的本质并未改变。许多人看似每天接触大量信息,却只是被动地刷手机、看视频,接收的多是碎片化、娱乐化的内容,难以实现真正的知识积累。而真正的求知者,会主动制定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阅读书籍、学习课程、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主动寻找与自己专业、兴趣相关的有价值信息,通过主动 “多闻”,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与能力素质。例如,一些职场人会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新技能、新知识,参加行业研讨会,与同行交流经验,通过主动 “多闻”,适应职场的变化与发展;一些学生不仅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