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论孔子眼中的圣人与有恒者(7 / 8)
为坚守 “有恒” 提供有力的支持。孔子曾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与志同道合、品德高尚的人相处,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增强自己坚守 “有恒” 的决心;而身处浮躁、功利的环境中,则容易受到诱惑,偏离 “有恒” 的轨道。
在古代,文人雅士常常通过结社、讲学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与修身环境。例如,宋代的 “东林书院”,汇聚了众多注重道德修养与学术研究的学者,他们在这里讲学论道、相互督促,共同坚守 “读书、修身、济世” 的理想,形成了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的优良传统,许多学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着 “有恒” 的学习与修身习惯。
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通过营造环境来助力 “有恒”。例如,加入学习社群,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分享学习心得,相互监督、相互鼓励,在集体的力量中坚持学习目标;在家中设立专门的读书角,减少电子产品的干扰,营造安静、专注的阅读环境,帮助自己养成每日读书的习惯;在工作中,与积极向上、爱岗敬业的同事合作,学习他们的职业精神,让自己在工作中始终保持 “有恒” 的态度。
七、“圣人 - 君子 - 善人 - 有恒者”:人格境界的当代启示
孔子对 “圣人”“君子”“善人”“有恒者” 的论述,构建了一个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人格境界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是古代中国人修身立德的指南,也为当代社会的人格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让我们在追求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能够找到清晰的方向与路径。
(一)接纳 “不完美”:正视人格境界的差异性
孔子坦言 “圣人”“善人” 难以得见,这并非否定人们对高尚人格的追求,而是提醒我们要正视人格境界的差异性与现实性。每个人的天赋、经历、环境不同,所能达到的人格境界也会有所差异。并非所有人都能成为圣人或善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努力成为 “君子” 或 “有恒者”。
在当代社会,许多人常常因为追求 “完美人格” 而陷入焦虑。他们渴望像圣人那样无私奉献,像君子那样品德高尚,却因自身的不足与现实的限制而感到挫败,最终放弃对道德修养的追求。而孔子的思想告诉我们,接纳自己的 “不完美”,从成为 “有恒者” 做起,逐步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才是更现实、更可行的选择。例如,一个普通人或许无法像袁隆平那样为全球粮食问题做出巨大贡献,但可以通过坚持节约粮食、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等小事,践行 “善” 的理念;或许无法像钟南山那样在重大危机中挺身而出,但可以通过坚守职业道德、诚信待人等方式,向 “君子” 的境界靠近。这种对 “不完美” 的接纳,不仅能减轻心理压力,还能让我们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成长。
(二)践行 “接地气”:让人格修养融入日常生活
孔子所倡导的人格境界,并非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而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无论是 “君子” 的 “孝悌”“诚信”,还是 “有恒者” 的 “坚守小事”,都要求人们在日常的家庭生活、社会交往、职业工作中践行道德规范,让人格修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在当代社会,一些人将 “修身” 视为一种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脱节,认为只有在书本中或课堂上才能进行人格修养,而在日常生活中则忽视道德规范,导致 “知行不一”。而孔子的思想强调 “行” 的重要性,要求人们将道德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例如,“孝悌” 并非仅仅是口头的孝顺,而是体现在为父母做家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