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德配天命:夫子的从容(5 / 6)

加入书签

违仁”(《论语?雍也》),正是因他 “知命” 而 “安贫乐道”—— 就像孔子面对威胁不慌,他面对贫困不忧。

孟子的 “浩然之气”,发展 “如予何” 的自信。《孟子?公孙丑上》“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种气 “配义与道”,是德行积累而成。有一次,他见齐宣王 “王顾左右而言他”(回避仁政问题),仍直言 “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这种面对君王的从容,源于浩然之气。他 “说大人则藐之”(《孟子?尽心下》),面对权贵的从容,继承了 “桓魋其如予何” 的精神 —— 就像孔子不怕桓魋的武力,他不怕君王的权势。

文天祥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是 “杀身成仁” 的实践。《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将孔子的 “德” 称为 “正气”。他在元军的监狱里被关押三年,受尽折磨,却写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狱中的环境 “阴雨晦冥,或烈日杲杲,或大风呼啸”,他却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面对死亡的从容,与孔子面对桓魋时的 “如予何” 精神一致,证明 “德配天命” 的信念能跨越时空 —— 就像孔子的德行穿越了两千五百年,他的正气也穿越了朝代。

七、德的当代力量:从危机到坚守

知识分子的 “德抗权”,践行 “天生德” 的精神。陈寅恪在文革中被批斗,眼睛失明,腿被打断,却坚持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拒绝修改自己的学术观点。他在《柳如是别传》的序言中说 “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这种对学术操守的坚守,与孔子面对桓魋的态度相通 —— 都是用德行对抗强权,就像孔子不向桓魋低头,他不向错误的批判低头。

普通人的 “德守常”,体现 “如予何” 的从容。武汉疫情期间,快递员汪勇原本只是个普通的顺丰快递员,看到医护人员上下班困难,自发组织志愿者车队接送他们。刚开始只有他一个人,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从一个人变成一支队伍”。他面对感染风险说 “总有人要做”,这种平凡人的德行勇气,是 “天生德于予” 的当代诠释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德行使命,就像孔子传播礼乐,他守护医护人员。

商业伦理中的 “以德抗利”,继承儒家精神。福耀玻璃的曹德旺 “聚财有道,散财亦有道”,有一次供应商为了降价,偷偷降低玻璃质量,他发现后立刻销毁这批货,说 “企业家要有点担当,不能为了利润砸了招牌”。这种在利益诱惑前的坚守,与孔子批评桓魋 “靡费” 的精神一致 —— 桓魋为了奢侈不顾礼制,他为了质量不顾利润,证明德行是长久之道,就像好的品牌不是靠广告,而是靠信誉。

八、历史人物的德勇实践:从危机到不朽

司马迁的 “忍辱着史”,是 “知命” 的延伸。他因替李陵辩护,被汉武帝处以宫刑,这在当时是奇耻大辱。《报任安书》中,他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自己之所以不死,是因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使命还没完成。这种 “隐忍苟活” 不是贪生怕死,而是 “天生德于予” 的使命感 —— 就像孔子面对桓魋要活下去传播礼乐,他要活下去完成《史记》。出狱后,他担任中书令(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忍受着 “闺阁之臣” 的屈辱,最终完成了这部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范仲淹的 “先忧后乐”,展现 “德抗时弊”。他在庆历新政中担任参知政事,推行改革,触动了权贵利益,被诬陷 “越职言事”,贬到邓州。在邓州,他写下《岳阳楼记》,提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