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三人行:师道的寻常之光(7 / 8)
,声如洪钟” 的解释,也不相信李渤 “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的说法,亲自 “夜访石钟山”。
他雇了当地渔民的小船,“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见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还发现 “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这种向渔民学习、实地考察的态度,正是 “择善而从”—— 纠正前人错误,吸收实践经验。
他还从弟弟苏辙身上学习沉稳,在《答张文潜书》中说 “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在诗文中也说 “子由诗过吾远甚”,体现 “必有我师” 的谦逊,这种开放心态让他成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
李时珍的 “三人行” 实践,体现实地学习的严谨。撰写《本草纲目》时,他 “采访四方”,“远穷僻壤之产,险探仙麓之华”(《本草纲目?序》):
向农夫学习农作物药性,知道 “荞麦能降气宽肠,然不可多食,发风动气”;
向猎人了解动物药材,发现 “虎骨虽强筋健骨,然虎啸风生,不宜近卧室”;
向渔民请教水生植物,纠正《神农本草经》“泽泻利水,久服轻身” 的错误,指出 “泽泻多服,令人目盲”。
他在《本草纲目?凡例》中说 “搜罗百氏,访采四方”,这种广泛学习的态度,使着作成为医药经典,被达尔文称为 “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生动诠释了 “不善者而改之”。
陶行知的 “生活即教育”,继承 “三人行” 的理念。他反对 “死读书、读死书”,主张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认为 “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在晓庄师范,他推行 “教学做合一”:师生在田间劳动时,农民教他们 “看天施肥”(雨天施氮肥,晴天施钾肥),他们教农民识字、记账;在厨房做饭时,厨师教他们 “火候掌握”,他们教厨师 “营养搭配”。这种 “生活中的师道”,让教育走出课堂,正如他所说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体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九、师道的终极意义:谦逊与成长的永恒循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的终极意义,是确立 “谦逊为学” 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不是自卑,而是清醒的认知 —— 每个人都有局限,就像眼睛能看到远处,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他人的长处正是弥补自身不足的资源,就像瘸子向瞎子学习看路,瞎子向瘸子学习走路。
这种态度也不是盲从,而是理性的判断 ——“择善” 与 “改之” 构成了学习的筛选机制,确保吸收有益的养分。正如《周易?谦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谦逊使人不断进步,始终保持成长的可能,就像空杯才能装水,虚心才能容智。
从孔子的 “三人行” 到当代的终身学习,师道精神的核心不变:学习是无处不在的,成长是持续终身的。“择善而从” 是积极的吸收,让我们站在他人肩膀上看得更远 —— 牛顿说 “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正是这个道理;“不善者而改之” 是主动的净化,让我们避开前人走过的弯路 —— 就像航海者参考海图,避开暗礁。
这种 “吸收 — 反思 — 成长” 的循环,是智慧积累的基本规律,适用于每个时代、每个人。孔子的 “三人行” 箴言,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滋养着文明的土壤。当我们向同事请教问题,当我们从他人错误中警醒,当我们在协作中互补,都是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