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好古敏求:夫子的求知路(8 / 10)
续学习的态度,是应对时代变化的重要能力。
“非生而知之” 对教育公平的意义,在当代教育实践中得到延续。孔子 “有教无类” 的理念,体现为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无论出身、天赋如何,每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特殊教育的发展,为有障碍的学生提供了适合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通过学习实现自我价值;职业教育的完善,为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发展路径。这些实践证明,“非生而知之” 的信念在当代依然具有生命力 —— 天赋差异不是限制,努力和合适的教育方法才是决定因素,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 “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核心正是孔子 “学而知之” 的理念。
七、历史人物的求知实践:好古敏求的生动例证
王充的 “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生动践行了 “敏以求之” 的精神。《后汉书?王充传》记载,王充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年轻时,他因家境贫寒无法购买书籍,便经常到洛阳的书市看书,书市上的书籍种类繁多,从儒家经典到诸子百家,从历史着作到天文历法,他都广泛阅读,并且过目不忘。这种 “敏以求之” 的勤奋,使他积累了渊博的知识。
撰写《论衡》时,王充 “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后汉书?王充传》),在门窗和墙壁上都放置笔和刀,随时记录自己的思考。《论衡》的核心思想是 “疾虚妄”,批判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和对儒家经典的僵化理解。例如,针对 “天人感应” 的说法,他在《自然篇》中说 “天道自然,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认为自然界的灾异是自然现象,不是上天对人的惩罚;针对 “人死为鬼” 的观念,他在《订鬼篇》中说 “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这些观点的提出,需要广泛的知识和独立的思考,正是 “敏以求之” 的结果。
顾炎武的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继承了 “好古敏求” 的经世精神。明末清初的顾炎武 “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清史稿?顾炎武传》),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书籍,随时学习。他游历各地时,“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清史稿?顾炎武传》),将古籍记载与实地考察相结合,例如,他在《日知录》中考证 “郡县制” 的起源,不仅查阅《史记》《汉书》等古籍,还实地考察各地的地方志和碑刻,确保结论的准确性。
《日知录》的撰写 “积三十余年乃成”,顾炎武在《日知录序》中说 “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这种严谨的态度,使该书成为考据学的经典着作。他强调 “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义理,主张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亭林文集?与人书》),这种将知识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精神,与孔子 “学而时习之” 的实践理念一脉相承,是 “好古敏求” 在明清时期的生动体现。
钱钟书的 “横扫清华图书馆”,演绎了 “敏以求之” 的现代版本。在清华大学读书时,钱钟书以 “横扫清华图书馆” 闻名,广泛阅读中外典籍,从古典文学到现代哲学,从中国典籍到西方着作,无不涉猎。他的同学回忆,钱钟书看书速度极快,并且过目不忘,常常能引用书中的细节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这种 “过目不忘” 的背后,是 “敏以求之” 的勤奋 —— 他不仅阅读书籍,还做了大量笔记,将不同书籍中的观点进行比较和联系,形成自己的思考。
撰写《管锥编》时,钱钟书对《周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