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求仁得仁:夫子的抉择(6 / 6)
“求仁”,内心的安宁便是 “得仁”;面对 “利己” 与 “利他” 的纠结,“举手之劳帮助他人” 便是 “求仁”,人际关系的温暖便是 “得仁”。这种抉择不需要惊天动地,却能在平凡中雕刻出人性的光辉。
孔子的 “不为也” 与伯夷、叔齐的 “让国”,共同指向 “自由” 的本质 —— 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能选择符合 “仁” 的行为,即使面临压力也不妥协。这种 “道德自由” 比外在的自由更根本,正如《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最高的自由是超越外在评价,坚守内心的 “仁”。
从卫国驿馆的烛火到当代社会的灯火,“求仁得仁” 的智慧始终照耀着伦理抉择的道路。它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站在哪个位置,而是如何到达那里;不是获得了什么,而是成为了什么样的人。当我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犹豫时,不妨回想子贡的提问与孔子的回答 —— 求仁得仁,又何怨?这或许就是穿越千年的答案。
↑返回顶部↑